时间:2024-04-24
■宋德琴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纽带关系、组织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那种以居民委员会或街道为模块的传统管理模式,已渐捉襟见肘。社区文化体系建设已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短板,是我国社会管理急需破解的课题之一。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十分纯熟,总结起来,有两种做法。一是高福利模式。处理深层次社会问题时,政府包办社区一切事务。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以强大的财力为基础,往往存在官僚作风、迟钝缓慢、甚至不仁道。结果既耗费人力财力,又收效甚微,而且在经济和社会矛盾凸显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另一种是创新的民主模式。近几年,由于欧洲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主权债务危机频发之际,政府无力再维系高福利社会的高额费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权民主更替或暴力武装接替,政府走向创新的民主管理模式。
笔者曾在爱尔兰工作和生活几年,体味过爱尔兰社区“草根文化”的建设实践。居民生活以社区为纽带,十分方便且丰富多彩。教堂、图书馆、体育场馆、便民店、邮局、酒吧等一应俱全,绿地公园星罗棋布,人们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各种便捷的活动。爱尔兰的各种公益组织发展完善,人们热衷参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慈善机构等,形成一个完善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网络系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建设,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政府再大包大揽社区一切事务,是构建社区文化的一大误区。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是构建社区文化体系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从政府角度来说,应从两方面来努力。首先,推进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加大对社区建设的人财物投入。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和足够的制度保障,主要是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通过规划先行,搭建城市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合理布局,着力推进社区体育中心的场馆建设;科学规划,健全图书文化馆的网络体系。另外,以人居和谐理念,建设公共绿地等活动场所。
政府可以提供一种有助于社区文化构建的经济结构,也可以提供法律结构,但很难提供一种文化力量。所以,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社会的作用,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来实现。要发挥社会力量,必须有两个前提。
首先是公民的社会建设。社会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公民的社会建设才能发展起来。要推行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化,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完善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以人民调节、治安保卫、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等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大力组织开展各类公共服务活动。
同时,加强社区软文化建设,激发民众的服务参与意识。把社区的管理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自己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其次,公民的社会运动持久化。中国公民社会意识在发展,但对社区文化意识还相当淡薄。这并不是说没有,但潜藏在社会成员中间的文化意识需要被动员起来,才能形成气候。
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安、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培育社工机构等服务性、社会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党政领导、离退休干部、专家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等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建立志愿者服务积分奖励等制度。
(作者为安徽省侨联联络部副部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