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崔生祥
近来,“职场木乃伊”一词在网络上悄然走红。说起“木乃伊”,人们就会想到没有任何思想和灵魂的肉体躯壳。而这个概念被延伸到职场中,更多的是在形容一种在厌倦情绪支配下的平庸工作状态。
原本旺盛的工作斗志,到头来只剩下对得失的斤斤计较;原本创意十足的工作灵感,现如今已转变成到点下班的机械模式;原本真诚执着的处世心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被驯化的卑微而麻木。我们应如何避免成为“职场木乃伊”呢?
处于“职场木乃伊”状态的人,没有激情,没有创造力,不仅厌倦工作,也厌倦自己,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越来越不协调,总有一种想逃离的感觉。
危险信号之一:感觉工作太单调,待遇太差,交通不便,工作时间长,人事关系复杂。心理越来越不平衡,对工作的厌倦感越来越强,一上班就感觉没有精神。
危险信号二:胃口变得很差,感觉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也不像过去那样喜欢与人交往,处于一种懒洋洋的状态。
危险信号之三:睡眠变得很差,经常失眠,即使睡着了也是一个梦连着一个梦。每天早晨都感到头晕脑胀,天天都有请假旷工的冲动。
危险之四:工作上没有了灵感和创意,曾经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现在却要费很大力气也做不到位,曾经连续加班不感到疲倦,现在每天正常的工作都难以对付,有混一天是一天的懈怠心理。
出现以上4种情况,你再也不要掉以轻心了!必须从现在开始调整自己,否则,继续升级的不但是对于工作的厌倦,而是对生命的厌倦。
懒散倦怠型“木乃伊”。典型症状:
1,长时间地对着电脑和文件发呆,头脑一片空白,工作效率极低;
2,对于好玩的事笑不出来,对于不幸的事也哭不出来;
3,不再制定长远的工作计划,干到哪儿算哪儿;
4,一天要看N次表,从早上就盼着下班,希望天天都是礼拜五;
5,某件事,一个人能想出一种办法,十个人却还是只有一种办法。
诊断: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感觉无法将实力彻底发挥出来,而受到了一些来自外界标准和现实的制约时,心情自然是灰蒙蒙的一片,打不起精神。此外,由于每个人心目中对于职业目标的期望有所不同,当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过于悬殊,也会使这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受到打压,处于一种比较消极滞钝的状态。
逢迎伪装型“木乃伊”。典型症状:
1,善于控制脸部神经,将微笑视为一种固定表情,而不再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达;
2,越失落难过就笑得越灿烂,越得意满足就表现得越冷静;
3,对于不认同的事物,保持沉默;对于可以预见到的某些恶劣结果,保持观望;
4,面对领导时,永远谦卑恭顺,面对同事时,永远含糊不清。
诊断:当一个人开始言不由衷、口不对心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单纯地认为他们的人品出现了问题。事实上,由于某些人无法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压力进行有效的处理,因此,只能通过诸如“模糊价值观”、“人云亦云”的方式,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彷徨,寻求一种简单的自我保护。不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以至采取消极被动的方式,来解决事物和调整情绪。至于其中是否涉及关于“道德沦丧”的人品问题仍值得商榷,不能一概而论。
幸灾乐祸型“木乃伊”。典型症状:
1,别人开心时,感觉无聊;别人倒霉时,顿觉神清气爽;
2,认为别人失魂落魄的狼狈表情,是对自身安全优越处境的最好证明;
3,当身边的人发生冲突时,恨不得找个录像机拍下来,回家后反复欣赏;
4,能够清晰记得白天领导训斥某某时的“精彩”语句,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不断重温。
诊断:生存竞争中,每个人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考验。有些人“缺乏同情心”或者“不厚道”的表现,其实是内心深处借以调侃他人不幸来发泄自身不满和减轻压力的一种手段。借以平衡自己内心情绪,通过咀嚼玩味别人的消极情绪,来平衡期望与现实落差间的缺失感,实际上是一种可怜的自我防御。
职场“木乃伊”并非无药可医,那么如何缓解这种“职场木乃伊“情绪呢?
一,淡化现实对自尊心的刺激作用,在想抱怨的时候尝试去肯定职场中的正面因素和成绩。如果情况持续恶化,除了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之外,也要尽量暂时抽离出相关的环境,可以休假或者尝试旅游。
二,定期维护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感觉到郁闷、彷徨和压抑的时候,通过与亲人以及知心朋友的倾诉,获得相对客观积极的分析和鼓励,有助于摆脱麻木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尽可能利用业余时间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俱乐部、游园会。从另一方面获得工作成就以外的快乐和好心情,平衡调剂生活中的压力。
四,勤于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和切磋,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讲出来,不要独自默默承担压力。
五,积极转换工作模式。类似的任务,在第二次接手时尽量不重复第一次的方法,用新的思路和对策来尝试解决。抗拒机械式“搬砖”的心理,享受变化乐趣的同时,就有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压抑感和支配感。
六,重温一部曾经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的经典电影,唤醒所有关于“喜怒哀乐”的完整情绪,不要刻意回避自己的感性冲动。一个在适当的时候大喊大叫,大哭大笑的人,才是真实可爱的。
人在职场,很多人只知道用“加法”过日子,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减法”,其实,很多时候,放弃比索取更需要智慧。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职场人士必须适时放弃一些既得的东西,比如职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以下是常见的放弃方式:
一,放弃熟悉的竞争方式。
一位资深的培训老师曾经在他的培训课中问他的学员,如何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有一位学员举手。他说他学习各种方法,包括时间管理,项目管理,速读法……发现保持竞争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努力坚持,永不放弃!
培训老师却说:“坚持就能成功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谎言,如果永不放弃一定成功,那么追求刘德华的杨丽娟应该是第一个成功的。事实上恰恰相反,有时候,放弃才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职场的竞争力取决于两个因素,竞争方式和个人努力。竞争方式的选择远远比你的个人努力更加重要——世界上最好的水手也和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水底;第一个冲过终点的赛车手,往往不是最好的赛车手;只是开着最好的车,如果你开一辆桑塔纳,却希望竞争过一辆F1赛车,最好的方式不是努力,而是放弃现有这辆。
二,从体力到知识,放弃即时满足。
新东方讲GRE词汇的时候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们宁愿花3个月一个个去背那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单词,却不愿意停下来学习两周词根,即使他们知道这也许会非常有效。
体力在竞争中最大的诱惑就是,做完马上就有收获。而知识则需要先学习才有收获,人们无法接受这种延迟满足,这是大部分人至今陷入体力竞争的原因。
很多“高薪”工作看似光鲜,其实都是体力方面的竞争,每天连续工作10-20小时,让人完全失去了学习新东西的机会,那么这份工作将会在你体力下降的时候终止。放弃即时满足,是从体力走向知识竞争的关键。
三,从知识到能力,放弃安全感。
知识层面的竞争比体力高,我们社会按照学历定底薪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大部分企业在工作3年以后会忽略你的学历,因为3年以后企业进入能力的竞争,能力大于知识已是事实。但是为什么人们总停留在知识层面,不愿意加入能力的竞争?
因为知识通过学习就能获得,而能力却需要通过做事情才有所得。当我们可以坐而论道的时候,就不会愿意去做事情,因为做事情有可能失败,所以,我们更加愿意做批评家而不是参与者。放弃这种安全感,是从知识走向能力竞争的关键。
四.从能力到资源,放弃掌控一切。
企业中很多人能力很强,却无法很好地与人合作,这种人无法进入下一个层次——资源的竞争。当你太看重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沉浸在能力的满足感中,不愿意关注别人的资源了。
因为能力很强的领域,你会操控自如,就能做到最好,但是链接资源,总有别人参与,需要你的妥协。不能掌控,也无法十全十美。放弃“掌控一切”的完美主义想法,是从能力走向资源的关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