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摘要:“争鸣”是教坛幸事,但“争”而不“明”却是教坛祸事。学生才应该是文本解读的主体,编者、专家、教师的解读只能给学生的解读起一个导向性的或者是示范性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引导学生尽力理解作者的原意上,理解文本的社会意义,并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文本解读最好的方法是“裸读”。让学生“咬文嚼字”嚼出深度,“瞻前顾后”发现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 ; 文本解读 ; 语文课标
一、文本解读,谁来解读
毋庸置疑,文本解读,就是读者来解读。不过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而言,却出现了多个解读的对象:
编者解读。编者选定教材,教材说明、单元说明以及课后习题都一定程度体现了编者对于文本的解读。
专家解读。教学参考书对于课文的分析,名师的教案、教学实录,这是名师专家的解读。
教师解读。教师上课前的备课,往往是在编者、专家解读基础上的进一步个性化解读。
学生解读。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己的解读。
通常的情况是,编者和专家的解读影响了教师的解读,而教师的解读直接去带动学生的解读。也就是说,在这一些列的对象中,学生是对于文本解读影响最小的元素。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中进行的“伪读”。所谓“读”出的内容,不过是预先设计然后由教师高明地“引导”出来的。因此,我可以说,这不是学生的解读!
“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由此看来,学生才应该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再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文本解读,本身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实践,让学生在“读”与“解”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的过程。
编者、专家、教师的解读只能给学生的解读起一个导向性的或者是示范性的作用,决不能起着包办性的影响。对于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的评价,我希望是“学生读出了什么精当而深刻的内容,让人惊叹”而绝不是“老师,你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
二、文本解读,读出什么
阅读教学中,应该是学生来进行解读,那么,又应该解读出什么内容,什么层次为好呢?
1.“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文本作为作者对社会的理解的形式,是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载体,作为“交流沟通”,学生首先就应该理解作者要表达意义。因此,文本解读就是学生“理解作者对于社会的理解”(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语)、“理解作者通过课文要表现的内容”。
当然,要完全理解“理解作者对于社会的理解”“理解作者通过课文要表现的内容”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美国哈罗德·布鲁姆也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无法做到,是否就抛开作者的原意不顾呢?我认为,当文本作为学生“交流沟通”范例和工具的时候,是有必要尽力去理解文本作者的原意的,即使不能完全理解,我们也应该通过文本尽力的揣测。因为当学生都还不明白文本内容的时候,又如何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只是我们没有必要一定去探幽索微,把作者的每一点心绪都弄得明明白白罢了。
2.“课标”指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创造文本之后,文本就成为社会独立于作者的存在,在不同的社会现实里就拥有不同的社会意义。譬如《水浒传》在宋朝是禁书,因为它“官逼民反”的主旨在封建社会是严禁传播的;现在,却因为它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而被作为经典名著列为初中生必读书目之一。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的现实意义”。
3.“课标”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還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阅读文本之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文本解读,怎样解读
文本解读最好的方法是“裸读”。学生的“裸读”指的是“学生直接面对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可接触教参,要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和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盛瑶《在裸读中寻找阅读的真谛》)。文本解读不是文本考证,解读是通过字、词、语段、语境的阅读感受而理解,文本考证是把背景、作者性格、分析点评和文本内容进行印证。解读是生成的,考证是既定的,现在很多阅读教学就是因为各种印证而变得索然无味,丧失了阅读的生机与活力。王荣生教授将这种考证式的阅读称之为“变态阅读”。从学生来讲,学生需要的也是直接面对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而通过背景、别人的分析等去理解文本,还限制了压抑了学生解读能力的提升。
如何进行“裸读”呢?“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就是“咬文嚼字”的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句)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句)与其他相近的词(句)有何区别?为什么用这个词语(句子)?……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思考词义、词性、感情色彩,思考句子的句式、修辞、语气等等,教师可以采用替换、对比、删除、改编等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其差异,从而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对于文本解读的一些粗浅理解,我想,正是文本解读把我引向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将继续感受语文之美,语言之妙,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加深对文本解读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素养,不愧于那些充满着期待眼光的学子!
作者简介:卢永圣,男,1980年12月出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现任绥阳县思源实验学校教科主任,绥阳县初中语文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遵义市语文中考命题库成员。曾获贵州省第四届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遵义市初中语文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遵义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多次执教市级、县级“送教下乡”“骨干教师培训”示范课,多次在县级中考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中担任主讲教师。
(作者单位:贵州省绥阳县思源实验学校5633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