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思故我在

时间:2024-05-10

王宏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更好的教学。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追求卓越,才能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为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好基础,达到专业发展精致化,精品化的境界,进而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关键词:教学反思;以生为本;合作探究;不足改进

本学期学校举行历史录像课大赛,我选择了《敌后战场的抗战》这节课。本课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将过去《血肉筑长城》一课内容分成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三课讲解。在本课的教育教学中,应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击战役,从而分析出在抗战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讲述,涉及的知识点在表述上和过去有所不同,所以我在课前花大量的功夫研读了课标和教师用书,了解编者的意图和课标要求达到的目标,并制作了相应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效果也不错,但在课后看到自己的课堂实录,还是觉得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提高。现就本课的教学做一反思,以便更好的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以生为本,了解学情,设计教学。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育人为本,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通过询问学生,了解到学情:他们已经看过很多关于共产党八路军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知道很多内容,但据了解没有多少是真正的历史史实(而且很多都是抗日雷剧),他们很想了解真实的抗日历史,但又不想听到枯燥的叙述。基于此,在备课时,我精选了战争地图、纪录片“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历史照片,并设计了时尚的动画导入,利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学生,使其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制作课件,设计过渡,服务教学。在本课的教学准备过程中,我适当拓展知识面,精心设计了每目之间的过渡语,希望实现教学诸环节的无缝连接,达到教学的结构美。对所有视频都进行了精心截选,并在播放视频前都设计了恰当的问题,使问题与视频自然接缝,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视频帮助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就避免了形式化的热闹背后带来知识学习上的空白。让我欣喜的是,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不但将教材的知识都落实了,就连视频所呈现的课外的知识点学生们也都很好的掌握了。

(三)、合作探究,材料解题,训练能力。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本课的一大难题。而且,现在的中考的两大类型之一就是材料题,学生的弱项就是分析材料,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就需格外用心。为此,我摒弃过去历史课堂上以直接讲授知识点的旧做法,针对知识点,精心设计材料,将知识点融于材料当中。本课中,我在两处设计了相关的材料问题,将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原因融入在洛川会议的文件材料中,使课本两目内容之间的过渡不显得生硬突兀。在突破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讨敌后战场抗战的作用时,我又出示相关文字材料,请学生们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展开很好的讨论,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这就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合作探究应培养学生能力,教师“惜字如金”。教学中,组织了学生对相关材料题进行合作探究,但在一些学生思维上的盲点或误区乃至重难点知识的拔高上,学生表达不出来或者说话停顿、犹豫时,我怕时间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就直接替学生讲出来了,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或点拨,结果不仅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没有培养出来,课讲完了,时间却还有富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今后正确的做法应是这样:将合作探究内容细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组织语言。学生展示合作内容时,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需要强化时,在情感需要引领时,在方法需要点拨时,就是教师的讲解发挥作用之时。同时,讲授的内容要有选择,学生自己能看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分析清的也不讲,总而言之,教师的讲授应是学生通过分析但仍有困惑的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德育渗透应不着痕迹,做到“润物无声”。心理学家指出,在影响人的诸多因素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情感因素,爱国主义作为情感的眼泪,不仅是一种思想觉悟,也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那么教师自身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却不能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抱着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如果教师在讲述一段生动的历史事件时,以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的身份面对,必然会使教学变得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不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落实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上,我的设计了结束语,将习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上的讲话展示出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但在講解时语言略显苍白,也未能进行有效的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痕迹过重,像是要把思想直接塞进学生脑子里一样。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将问题抛给学生:你怎么理解习总书记的这段话?听完习总书记的讲话,你有什么感想?这才能体现新课标的又一基本课程理念: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与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的理想。

(三)、课件制作的细节上需要更用心。下课后,一位听课教师告诉我,课件上有错误的地方,百团大战一百多个团,可是我的课件上却漏写一个0,变成了10个,这是一个大错误。另外课件中所选用的图片和照片都应该是起到辅助教学作用的,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但我选用的地道战模型照片,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什么东西,展示时我也没有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就跳过去了。出现这样的错误还是因为自负,觉得自己是老教师,对教材很熟悉,没有对课件进行认真的复查。这不是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应用的态度。

对教材编排的一点困惑

新编教材将中国的抗战分成《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两课内容,突出了两个战场的重要性和缺一不可性,但关于平型关大捷定位的讲解我有一点困惑,说起“平型关战役”,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林彪率领115师在平型关地区打败板垣师团一役。这次以惨烈代价取胜的伏击战斗史称“平型关大捷”,但实际上,它只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平型关战役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阎锡山指挥第二战区部队与日军在山西境内进行的第一次规模庞大的防御作战, 是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共御外敌的一次成功范例。平型关战役属于太原会战一部分,严格的说平型关大捷应该是正面战场的战役,可是教材编排在敌后战场这一课中,我们是否要给学生详细地讲清平型关战役和平型关大捷的区别和联系?还是略去,完全按照课本的表述去讲?如果要讲,又给如何表述?

总而言之,反思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更好的教学。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反思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追求卓越,才能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为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好基础,达到专业发展精致化,精品化的境界,进而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2011年历史新课标

[2]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7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七十团二中 8351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