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王育超
摘要:在我国对几何数学教学的模式,通常都是以教材为主,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几何问题存在的内在规律进行把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主要通过对几何知识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对学生的认知领域进行扩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几何教学;发散性思维;提升
一、前言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受固定理念的局限,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进行思考问题,探究新知识,对问题的多个答案进行寻求的一种思维方法.长久以来,几何教学中都是通过集中思维,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以及相关材料中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也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与思路对问题进行解决,虽然能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通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一题多解,激发学生探知思维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时候,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思维被固化,形成一种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积极的促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主要是在几何教学课堂上进行引入,也就是运用阻碍性、问题性、趣味性等,以此对学生的学习中的新方法以及新知识的探知思维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几何学习中的求知欲望得以有效激发[1].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需要对相关的教学例题进行科学的选择,主要是大多数例题的解题方式比较单一,如果对单一解题方式的例题进行选取,教师就无法对一题多解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对多种解题方式的例题进行选取,以此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培养.(2)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根据一题多解的角度,为学生进行示范,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以及鼓励,让学生对例题寻找多种的解题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从而对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在对几何学习,对相关几何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例如,2017年绍兴市中考中22题: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它们的夹角是直角的凸四边形叫做等腰直角四边形.
(1)如图1,等腰直角四边形ABCD,AB=BC,∠ABC=90°.
①若AB=CD=1,AB∥CD,求对角线BD的长.
②若AC⊥BD, 求证: AD=CD.
(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5,BC=9,点P是对角线BD上一点,且BP=2PD,过点P作直线分别交边AD,BC于点E,F,使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求AE的长.
本题主要是对四边形的综合题进行考察,在(1)①中只要证明ABCD为正方形就可以解决问题;在②中,只要证明所以△ABD≌△CBD即可.而在(2)中,如果EF⊥BC,那么AE≠EF,BF≠EF,可知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不符合条件;如果EF与BC不垂直,不论是AE=AB,还是BF=AB都可以推出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
解:(1)①因为AB=CD=1,AB//CD, 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AB=BC,所以□ABCD是菱形.
又因为∠ABC=90度,所以菱形ABCD是正方形.
所以BD=2
②如图1-1,连结AC,BD
因为AB=BC,AC⊥BD,所以∠ABD=∠CBD,
又因为BD=BD,所以△ABD?△CBD,
所以AD=CD.
(2)若EF与BC垂直,则AE≠EF,BF≠EF, 所以四边形ABFE不是等腰直角四边形,不符合条件;若EF与BC不垂直时:
方法一:当AE=AB时,如图2-1,此时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
所以AE=AB=5.
方法二:當BF=AB时,如图2-2,此时四边形ABFE是等腰直角四边形.
所以BF=AB=5.
因为DE//BF,所以△PED~△PFB,
所以DE:BF=PD:PB=1:2,
所以AE=9-2.5=6.5.
综上所述,AE的长为5或6.5.
三、转换角度,扩展学生思维
对于初中几何数学知识而言,其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公式以及定理,教师需要对学生解题的思维模式进行启发,从而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以确保.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模式,也就是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方位对几何习题进行思考,以此对学生求解思维的不同性进行培养.在对学生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几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此获取一条便捷的解题思路[2].通常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在相关函数中寻找关键点,之后通过方程组的方式对其验证.这样学生在对几何问题思考的时候,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以此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有效提升.例如,2017年绍兴市中考中20题:如图1,学校的实验楼对面是一幢教学楼,小敏在实验楼的窗口C测得教学楼顶总D的仰角为18°,教学楼底部B的俯角为20°,量得实验楼与教学楼之间的距离AB=30m.
(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tan20°≈0.36,tan18°≈0.32)
(1)求∠BCD的度数.
(2)求教学楼的高BD.
本题主要是通过直角三角形俯仰角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转换解题能力进行考察,也就是(1)中,C观测D的仰角应为CD与水平面的较小的夹角,即∠DCE;C观测B的俯角应为CB与水平线的较小的夹角,即为∠BCE,不难得出∠BCD=∠DCE+∠BCE;(2)易得CE=AB,则由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函数值即可分别求得BE和DE,求和即可.
解:(1)如图1-1,过点C作CD⊥BD于点E,
则∠DCE=18°,∠BCE=20°,
所以∠BCD=∠DCE+∠BCE=18°+20°=38°
(2)由已知得CE=AB=30(m),
在Rt△CBE中,BE=CE×tan20°≈30×0.36=10.80(m),
在Rt△CDE中,DE=CE×tan18°≈30×0.32=9.60(m),
∴教學楼的高BD=BE+DE=10.80+9.60≈20.4(m).
答:教学楼的高为20.4m.
四、开放条件,诱导学生思维发散
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在思维的时候,不会受到解题模式的束缚,并在对几何问题思考的时候,能够对其存在的共性进行探求,再寻求其变异,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问题进行猜想、延伸,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活跃.想要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有效提升,就需要对其所具有的变形以及开放性等特点进行充分理解.同时,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兴趣进行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在学习中顺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心理的学习顺序,而且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几何所具有的逻辑顺序进行理顺,以此确保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正常开展.对于几何数学来说,由于其图形具有较强的多变性以及多样性,极其有利于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提升[3].对于几何问题而言,由于其所具有的规律性,在进行解题的时候,就会有具有许多不同的解法.例如,2017年绍兴市中考中23题:已知△ABC,AB=AC,D为直线BC上一点,E为直线AC上一点,AD=AE,设∠BAD=α,∠CDE=β.
(1)如图1,若点D在线段BC上,点E在线段AC上.
①如果∠ABC=60°,∠ADE=70°,那么α=°,β=°.②求α,β之间的关系式.
(2)是否存在不同于以上②中的α,β之间的关系式?若存在,请求出这个关系式(求出一个即可);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题主要是对三角形所具有的外角性质进行考察,其(1)(2)之间在解题技巧上存在类似之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给定的条件进行思考,也可以根据(1)当中相关的解题技巧运用在(2)中,从而使解题难度大大减少.(1)①在△ADE中,由AD=AE,∠ADE=70°,不难求出∠AED和∠DAE;由AB=AC,∠ABC=60°,可得∠BAC=∠C=∠ABC=60°,则α=∠BAC -∠DAE,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β=∠AED -∠C;②求解时可借助设未知数的方法,然后再把未知数消去的方法,可设∠ABC=x,∠ADE=y;(2)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做法与(1)中的②类似,可求这种情况:点E在CA延长线上,点D在线段BC上.
解:(1)①因为AD=AE,
所以∠AED=∠ADE=70°,∠DAE=40°,
又因为AB=AC,∠ABC=60°,
所以∠BAC=∠C=∠ABC=60°,
所以α=∠BAC-∠DAE=60°-40°=20°, β=∠AED-∠C=70°-60°=10°;
②如图1,设∠ABC=x,∠ADE=y,
则∠ACB=x,∠AED=y, 在△DEC中,y=β+x,
在△ABD中,α+x=y+β,所以α=2β.
(2)如图1-1,点E在CA延长线上,点D在线段BC上,
设∠ABC=x,∠ADE=y,则∠ACB=x,∠AED=y,
在△ABD中,x+α=β-y, 在△DEC中,x+y+β=180°
所以α=2β-180°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散性思维最主要就是在对几何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能够依照自己已经具备的条件与自身积累的经验与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本文通过对一题多解进行探讨,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通过对解题角度的不断转换,拓展学生解题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有效提升,以此提升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万财.初中几何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J].商情,2017,(4):216.
[2]荆灵.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J].中外交流,2017,(8):130.
[3]许才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6):166-167,168.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七星中学 3125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