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立群
我们将进入一个怎样的2011?
■张立群
2010-2011年,既是两个五年规划的衔接过渡期,也是经济增长由政府推动改为市场推动的重要转换期,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
那么,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进入2011年?将进入一个怎么样的2011年?
从总体上来分析,2010年经济运行正在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总体平稳增长,价格涨幅较低,出现了较高增长与较低物价上涨并存的态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问题、房价上涨过快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尚未稳定建立。
2010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长10.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长出现回调,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会继续回调,但仍将保持在8%以上,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10%左右。总体看,尽管出现回落态势,但经济增长仍保持着较高速度。
分析增长背后的力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需求基础已基本由市场主导。从全国投资资金来源来看,1-10月份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8%,国内贷款增长22.7%,自筹资金增长30.1%,利用外资增长3.3%。从投资项目划分看,中央项目投资14845亿元,同比增长10.0%;地方项目投资172711亿元,增长25.9%。房地产开发投资38070亿元,增长36.5%。
把这些变化与2009年同期比较,可以发现投资增长已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推动转向市场推动。由于消费主要是居民家庭自主性的活动,因此内需(国内投资与消费)已经从政府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力量推动。
由于经济增长的需求基础基本由市场主导,企业效益出现好转。1-10月份,全国24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380亿元,同比增长51.6%。
不过,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尚未稳固建立。这首先表现在投资增速趋降,持续较快增长基础不稳。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2010年前三季度投资实际增长率降低在10个百分点以上。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均显不足。其中房地产企业投资潜伏回落风险。非房地产企业面对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前景不确定、以及融资难、行业准入管理等因素制约,投资活动均不够活跃。
此外,出口增长率也开始明显回落。9月份和10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4.7%和24%,增幅较8月份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考虑上年基数变化,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等因素,预计这一态势还会持续。出口的高增长态势将发生明显改变。
综合上述情况,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基础总体看还不稳固,内需增长(主要是投资增长)存在下降趋势,市场投资还没有全面恢复,房地产投资存在较大下滑风险;出口高增长难以为继。在需求因素影响下,未来经济增速可能继续降低。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总体完成了由政府向市场的转变,但内需、外需结构的调整尚未完成,内需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扎实。由于2011年出口增速会有较大回落,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从需求角度分析,2009年内需(国内消费加投资)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为12.8个百分点,外需的贡献为-3.7个百分点。这表明2009年GDP增长率达到9.1%,完全基于内需的强劲拉动。2010年预计GDP增长率将达到10%左右,消费现价增长率18%左右,投资现价增长率23%左右,出口增长率28%左右。按此测算,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为7.5个百分点左右,外需贡献为2.5个百分点左右。
比较2009和2010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变化了6个多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已由全部依靠内需增量转变为既依靠内需增量、也依靠外需增量。
但2011年我国出口增幅可能降至10%左右。这是因为,首先2010年出口高增长是恢复性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2010年出口预计较2009年增长28%左右,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5380亿美元左右,但较2008年仅增长9.2%。因为2009年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14307亿美元减少为12017亿美元,基数变化很大。由于2010年出口规模已经很大,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已接近10%,考虑基数大、出口潜力已有比较充分释放等因素,预计2011年出口增幅将明显下降,以2008年为基数的出口增幅(9.2%)很可能成为中长期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
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可能。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走低;欧洲经济复苏基础不稳,主权债务引发的欧元国家危机尚未渡过;日元汇率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预计美国经济走低后,欧洲及日本经济也会出现下行变化。
综合以上分析,受基数大和发达国家经济走低、国际贸易低增长等因素影响,预计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将由2010年的28%左右下降到10%左右。
虽然,内需增量已在我国经济中显现威力,但2011年市场支持的内需增长水平仍会偏低,而且不够稳定。
根据前面预测数据,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投资可比价增长率将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消费可比价增长率降低1.5个百分点左右,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由2009年的12.8个百分点降低到7.5个百分点左右,下降幅度很大。与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比较,目前的内需增速偏低。
此外,2011年投资增幅可能继续有所降低。首先政府投资规模预计将进一步减小。虽然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明显减弱,但中央政府投资仍在20000亿元左右,地方政府在建项目投资也有较大规模。从项目建设周期看,2009年开工的大量项目,施工高潮主要在2010年。这些因素使2010年政府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大规模。2011年已基本没有“一揽子”计划安排的投资,尽管“十二五”规划将安排较多投资项目,但其施工高潮主要表现在2012年及以后,因此政府投资规模将继续减小。
市场投资基础也尚不稳定,有可能出现下降。占全部投资四分之一左右的房地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资金链收紧等因素影响,潜伏着下滑的危险,增速预计将低于2010年;重化工业投资受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政策控制的影响较大,增长空间较小,企业对实体经济投资总体比较谨慎。
综合这些情况,预计2011年投资增幅将继续下降,由2010年23%左右的增幅降低到17-20%的增幅。并且2011年消费增幅将略有降低。
2010年就业形势较好,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多,对消费将形成积极支持。但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的影响需要注意。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与住、行改善相关的消费占比超过40%,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增长具有主导作用。2010年对房地产需求进行了密集调控,对居民购房需求有一定影响;汽车市场2009-2010年保持了持续高增长,潜力释放较多;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增量效果在逐步减弱。
综合这些情况,2011年住、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速率可能小幅减弱,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由2010年的15.5%左右降低到15%左右。
从三大需求预测,2011年GDP增长率有低于8%的可能,较2010年降低2个多百分点。若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基于我国强大的发展潜力,GDP增长率可能回升到9%左右。在需求平稳增长格局下,预计CPI涨幅不会高于3%。
应继续着力扩大内需,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努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应适时适度地推动宏观经济政策由危机应对型向常规型转换,为经济发展提供连续稳定的政策环境。
尽管2010年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但尚未进入新一轮可持续增长轨道,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保证“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呢?
首先,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措施之一,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不宜持久。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扩张倾向,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保持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恢复利率、汇率等重要市场参数的调节功能则有不利影响。
随着市场力量不断增强,应进一步控制政府直接投资的规模,推进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转变。同时,根据企业投资和市场需求恢复情况,以及货币金融环境变化,积极稳妥地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过渡到“稳健”。
基于国内企业投资增长和外贸出口增幅存在一定的下降可能,需要在财政政策方面继续保持较大回旋余地。2011年财政预算支出应预留必要的扩大空间,为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变化做好准备。从进一步鼓励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出发,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应继续保持一段时间,并应与税收体制改革配合,创造更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税收环境。
其次,应着力提高经济增速趋稳条件下改善就业的能力。
与“十一五”比较,预计“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长率将降低两个百分点左右。既由于外贸出口将由高增长期转入平稳增长期,也由于国内经济结构变化的力度有所减弱。这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对稳定就业提出了挑战。如果就业形势因此出现恶化,就可能形成推高经济增长率的倒逼机制,出现两难选择。
所以应该着眼中长期,着力增强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改善就业的能力。要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设,提高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应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例如,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税关系,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步伐。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变化,调整和完善各地方的税收政策,促进区域经济格局合理调整。
还有,就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贷款、股权投资、存款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规则,在审慎监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各类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改革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提高金融杠杆的调节功能。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效提高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进一步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上来;对国有垄断资源取得的收入,要通过再分配的方式,更多地向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转移。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