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汪华东
游学三月看英国
——“志奋领青年领导人赴英培训”研修报告
■汪华东
没有难耐的炎热,没有频发的灾害,没有烦人的嘈杂,没有争先恐后的拥堵——这是2010年英国的夏季。2010年7月5日到10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青联“志奋领青年领导人赴英培训项目”。不长不短的3个月,我仔细观察、认真品味这个发达国家,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深深的思索。
没去英国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16年来GDP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人均GDP高达46000美元。通过我的观察,可以用“宁静安祥、悠闲绅士、秩序稳定”来概括这个国家。
英国的社会福利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它是典型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穷人穷得有底线、富人富得会封顶。即使没有工作的人,政府也会相应解决他们的住房和日常生活。英国是赋税较重的国家,收入越高,缴税越多。二次分配中税收杠杆作用较为明显。英国有着覆盖全民的“国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NHS),每个英国人都有私人医生,小病由私人医生解决,私人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交上一级大的医院处理,这是全民免费医疗。这种高税收、高福利、全保障的模式使得绝大多数英国人衣食无忧,怡然自得,所以社会稳定,居民安逸。
除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温情,在英国,我听到最多的单词是“sorry”,不管是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还是别人碰了你,双方都是那么温文尔雅的向对方道歉,绅士风度尽显。人们彼此之间充满信任和关心。
除了经济发达,人际和谐外,英国还有着宜居的环境。作为四周都是海的国度,这里几乎没有自然灾害,到处绿树浓荫,芳草萋萋,牛羊成群。好多地方古树参天,甚至让人觉得“阴森森”的。尽管如此,政府、社会还是高度关注环境。这种关心环境是发自内心的。前不久英国政府推出了《减碳承诺计划》,将采取激励和制约的措施,对企业、对家庭减碳做出专门规定。英国政府承诺2012年,减碳20%,2030年,减碳80%。英国政府已投入5000万英镑推广低碳巴士,很多巴士上都有低碳宣传画。
大凡中国人,随口都能说出一些英国名人的名字,这些人和英国现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也为近代全人类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比如牛顿、亚当斯密、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达尔文、瓦特、霍金、法拉弟。英国之所以成为日不落帝国,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我想人才应该是决定因素。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制造业在上世纪80年代前非常发达。那时,英国堪称“世界工厂”。80年代起,英国产业开始升级,进行了结构调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的理念,利用公共政策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英国现在已有创意产业10多万家,与创意有关的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一半。创意产业有效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伦敦走访了“英国标准化委员会”。那时,我才知道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环境体系都是源于英国。现在他们正在研究制定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相信不久的将来,什么产品低碳,还得他们说了算。真是“四流企业会制造,三流企业懂技术,二流企业有专利,一流企业做标准”。
英国的NGO是世界上最多元化,最积极和最热忱的NGO之一,通过培训我们了解到,英国NGO总数近90万家,2008年英国公民社会团体共雇用了130万名工作人员,超过了银行和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总和,约占全体英国劳动人口的4.5%。他们涉及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环保、动物保护、艺术、体育、人才维护等社会各个领域。这些NGO共同组成了英国发达的公民社会。他们在应对社会挑战,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包容和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尤其在当英国遭受了经济衰退冲击之时,它们在全国任何需要建设支持和志愿行动的地方更加努力地工作。
英国历届政府都支持公民社会的发展。政府与NGO的“伙伴关系”,推动了英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拿慈善组织来说,英国有24万家,其中有十多万家慈善组织年收入超过1000万英镑。大约每252个英国人有一个慈善组织,其发达程度由此可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当中国“对外和平崛起、对内科学发展”的发展模式确定之后,发展路径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第一,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现有的道路。原因有三,其一,我国正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命力。其二,少数人推崇的西方制度并不完美。比如,英国实行高福利制度,不仅财政开支不堪重负,还滋生了无所事事的懒汉,形成一个寄生于该制度的阶层。由于赋税重,一些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在本国扩大投资规模,一些个人也把资产存到境外,这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得英国脆弱的经济难以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复苏。其三,现实中国的问题与制度选择无关。近年来的环境、住房、收入分配等问题,使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其实,历史印证了社会学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社会矛盾会进入集聚期和高发期”的观点,因此,发生在时下中国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带来的阵痛,是城市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阶段,是通过发展能够解决的问题,与社会制度的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二,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引来全世界的关注,这种关注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近年来在全球出现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就是负面影响的典型代表。因此,中国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实现民族的复兴,就必须具备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精准的战略思维,积极回应世界的关注,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在经济上,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国际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机遇,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文化上,要进一步畅通文化交流、输出渠道,正面回应西方国家的关注点,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让中国的声音在国外特别是国外主流媒体落地,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赢得更大的文化条件和外部空间。在政治上,我们需要更多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总结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战略思维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中国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在“大社会、小政府”的发展演化轨迹中,社会组织(NGO)逐步扩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社会的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多次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群众共建、群众共享的过程。如何组织引导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来,如何使公共服务普及到每一个人,显然社会组织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转变职能,逐步把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社会组织转移释放,通过加强对NGO的培育、规范和管理,把社会自我调节和管理职能结合起来,使相对薄弱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尽快得到补充与加强。二是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扶持其从环保、妇女、扶贫领域扩大到更多的社会领域,提升社会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留下的“真空区”。三是逐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组织覆盖广泛,联系群众较多,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起到的平衡作用不容忽视,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推动公民参与民主建设的过程,因为只有当14亿中国人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公民”数量大幅增加时,中国才会实现真正强大。当然,在推进的过程中,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有效的国家治理,二要把握好节奏,唯其如此,才能确保中国沿着正确的道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