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五管齐下”:合肥塘西河水环境治理

时间:2024-04-24

■杜平太

“五管齐下”:合肥塘西河水环境治理

■杜平太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在滨湖新区建设之初,合肥建设的决策者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巢湖治理与城市生态建设作出了庄严承诺。在征集国内外专家共同智慧的基础上,立足“集成创新、因地制宜、生态和谐”的理念,通过以“河道整治、污染治理、水源补给、生态重建、监控调度”为内涵的“五管齐下”系统举措,对塘西河实施污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循环使用的措施,致力把塘西河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滨水空间和生态景观廊道,为巢湖流域水系治理树立了典范

一、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现有河道平面形态为蓝本,通过“河道清淤、岸线整治、拦河蓄水,泵闸调控”等工程措施,使半丘陵地区河道单一防汛功能,向城市景观河道复合功能转变,实现城市防御百年一遇洪涝的防洪标准。

河道平面按照“因势利导、随湾就势”的河线布置原则,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关照河道岸线不同区域的城市环境、建筑风格,力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实现河道平面布局自然流畅并富于动感变化。使水线、岸线、天际轮廓线形成滨湖新区美丽的风景线。

鉴于河道沿岸缓坡起伏、堤岸形式多样,所以纵向分段设置两座橡胶坝和三座景观闸坝,让河道分级蓄水,保持河道水面景观,使水位亲近自然,水面宽阔大气,和陆域景观共同组成“景观防护林带”、“滨湖城市天地”、“体育公园、“文化公园”、“方兴湖公园”等一串翡翠项链。

河道通过控制节点水位,构建全线平地蓄水、纵向低坝跌水、横向水岸相映的动态滨水空间,成为新区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景观建设和河道整治的有机融合。

二、污染治理

1、污水处理

水质污染是城市河道环境恶化的根源。解决了防洪排水的基本功能之后,治污就成了头等大事,“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不新增污染”,对新区环境实施保护性开发,是新区治污的原则。

滨湖新区排水体制严格雨污分流制,排污单位属地管理,各负其责。污水管网和污水厂适度超前建设。已建塘西河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5000吨/日,采用ETS生态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现塘西河再生水厂也建设完成,该厂设计规模为30000吨/日,采用AAO+MBR膜处理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水质标准优于一级A标准,达到感官上清澈、透明、清洁的要求,出水用于园林绿化浇灌、市政清洁、塘西河景观补给水源等。

针对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新区已进行多次专项研究,为防止污泥的二次污染,用最新污泥干化技术,不加任何辅助燃料,依靠污泥自身热值焚烧污泥。污泥焚烧后的灰份用作砖、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原材料,将滨湖新区打造成污水完全循环利用的示范区,真正体现国家级“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的示范作用。

在污水处理中,新区积极寻找新理念,采用新技术,从源头抓起,在合肥一中试点采用武汉新天达美STCC污水处理技术,该工艺出水水质优于国家出水一级A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该厂已建成试运行,处理效果较好,并得到住建部领导的首肯。

《感旧》是李树化阅读李煜的《虞美人·感旧》一词后谱写的钢琴曲,1932年出版过单行本(出版社不详)。李树化在乐谱的《附言》中写道:“左手所奏旋律,即模拟后主词意。”曲调低回忧伤,情绪悲痛难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感旧》)。乐曲的旋律具有五声性特点,音乐风格中包含了对民族韵律的追求和探索。这首钢琴曲将典雅精美的法国钢琴艺术风格和中国文人音乐意韵进行了调和交融。

2、初期雨水处理

在市政道路路面上,利用微地形,改变传统的人行道纵坡及横坡,改变传统车行道上的收水方式,将车行道及人行道上的初期雨水引入路边的人工湿地中,初期雨水经人工湿地沉淀过滤及自然净化,消减了大部分COD、SS等污染物后,再排入下游雨水管道或河道。

沿河两岸同步建设初期雨水调蓄塘等设施,收集初期雨水进行处理,进一步减少初期雨水的污染对塘西河造成的影响。

3、雨水收集及中水回用

滨湖新区在居住区内率先探索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使污染防治与节约用水一举两得,创造合肥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新区。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小区屋面和地面雨水,进入沉砂调节池处理后排入景观水体,所收集雨水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浇灌、生活杂用等。

中水回用系统。在对污水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基础上,形成中水回用系统,对市政喷洒、绿化灌溉和小区冲厕等方面进行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在滨湖惠园小区建设中,采用德国马丁公司微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收集居民家中生活污水,处理后形成中水,作为家庭清洁、园区绿化用水。

采取以上措施,对河道源头的点(小区)、线(道路)、面(农田)等污染进行截流并治理,保证入河水质的净化度,从而确保对河道不会新增污染。

三、水源补给

生态补水是河道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措施,通过向河道上游补充清洁水,保持水体流动,维持水生态平衡系统,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经计算,在最不利情况下,塘西河生态需水量、蒸发、下渗量之和达到6万吨/天,为弥补蒸发、下渗损失,维持塘西河的生态平衡,将采用以下补水措施。

1、实施中水回用。将塘西河再生水厂出水经湿地净化后,调至塘西河上游,年补水量约为1250万立方米;

2、从巢湖深处引水。在春季及冬季巢湖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利用巢湖水源厂和第五水厂原水联络管,从巢湖深处引水至玉龙路,从上游向塘西河补水。

3、建设塘西河补水工程。在夏季巢湖水质较差的情况下,采用国家重大水专项成果,利用硅藻土除磷技术,在巢湖水源厂附近建设塘西河补水工程,去除湖水中富含的磷,用处理后的水作为塘西河补充水源。

通过科学调度,维持合理水位,保持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

四、生态重建

经过河道整治、污染治理、水源补给,将原来的臭水排放沟改造成一个具有景观河道复合功能的生态廊道,恢复已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好比人类衍生了后代,并赋予后代自我谋生的能力。

河道水体水生态恢复是以水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为基础,以工程方法为辅助,修复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环境的长久良性运转。生态重建是恢复塘西河自净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增强塘西河的自净能力,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曝气充氧措施:充分利用两坝三闸的跌水、泄流、以及在河道中建设喷泉、太阳能复氧技术进行增氧,提高水中溶解氧值。

2、生物净化技术:在塘西河沿线,建设生态湖、池塘、沼泽地等生态湿地系统,优选去污能力强的植物物种合理配置,放养净化能力强的鱼类,改善河水水质。

3、生态护岸技术:利用自然的生态理念,营造多样性、稳定性的堤岸生态系统,使其具有治水、透水、美化环境、生态修复等综合功能。

4、生态浮岛技术:结合景观建设,布置生态浮岛综合生物共生体系,达到水质净化和水系美化的效果。

五、监控调度

塘西河沿线建有雨水排口、两坝三闸、污水处理厂、补水工程及补水管等设施,主要目的是治水、调水、控水和改善水环境。为让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协调运行,需要对塘西河沿线的水文水质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实施监测,并建立塘西河的水文水质自动监测及监控调度系统,保证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河道依然能保持动态平衡,需要日常在线监控调度管理,就是俗话说的三分建、七分管。河道建设的再好,管理不到位也将会功亏一篑。

塘西河综合监控调度中心,具有数字化的、分布式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控制和调度功能,能够实现全流域水质水量的自动化管理。中心以广域网连接沿线各水环境监测设施,在线监测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及各设施运行状态。利用可视化技术支持系统,优化水环境的预测、预警及应急机制,建立科学调控体系,维持塘西河生态自净能力,达到综合调控的目的。

塘西河治水是一项创新型的系统工程,面临汛期排涝与景观兼顾、水资源平衡、水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五管齐下”治水方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把“季节性、雨源型排涝河道”改造成“城市生态景观河道”,“五管齐下”治水方略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依存。

塘西河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滨湖新区投资环境,提升滨湖新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打造“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两型社会的典范。

杜平太,197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排水专业,曾任合肥市规划局首任局长、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政务文化新区建设指挥部指挥、市政府副市长等职务,现任合肥市委常委、滨湖新区建设指挥部指挥,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