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林州停暖与政策预实验
所谓的“预实验”,就是为了验证某种政策或技术干预的正面效果,选择样本加以干预,并与非干预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的实践分析过程。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1 月23日,停暖近20天的河南林州市,经过多方努力,基本恢复供暖。这对于正在准备新春佳节的当地居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而对于地方决策者来说,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深刻教训:一项关系到民生问题的决定或政策,在出台之前,必须进行充分论证,既要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也要有足够的纠错能力。
在停暖事件中,当地政府通过专家论证和小型试验对替代性供暖设备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然后做出了决定。但是在实际运转中,替代性设备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并最终招来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迫使政府做出补救。显然,前期的论证工作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只考虑了专家的意见,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意见。当地居民作为用户,有权了解更换设备的信息;二是只进行了实验室式的设备试验,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样本比较试验。而从实验室试验转化为大范围推广存在着巨大鸿沟。
停暖事件中的决策缺陷,实际上存在于许多公共决策过程中。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决策缺乏民主化,二是决策缺乏科学化。这些缺陷导致了决策失误,不仅直接破坏了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削弱了决策者的公信力,以致一些所谓办“善事”的公共支出决策最后的结果是“花钱买骂”。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有多种方法,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征集意见建议的各种方式外,还有“试点-总结-推广”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方法。这里,不妨介绍一种被国际发展组织广泛采用的政策“预实验”法。所谓的“预实验”,就是为了验证某种政策或技术干预的正面效果,选择样本加以干预,并与非干预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的实践分析过程。这种方法与“试点法”的最大区别是,试点多选择典型代表;“预实验”的样本是随机抽取的;试点的目的是给试点对象更大的自由度,让其摸索出一套政策方案,“预实验”则要尽可能限制对象的选择,以检验外部干预的效果。
“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先对要干预的对象进行摸底调查,行话是“基线调查”,了解对象的基本信息,尤其是与干预有关的信息;接着用随机的方法从对象中抽取试验样本,将其分为可比较的两组,一组进行干预,另一组不干预。所谓可比较,就是要尽可能地使两组样本的基本条件一致或相似。分组后,进行干预,但是不能让两组相互了解,更不能让被干预样本知晓干预的目的,以确保整个干预过程是在“无知之幕”状态下进行;经过一定时间后,采集样本信息,对比两组样本的结果,分析干预产生的实际效果;最后依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预实验”使用最多的领域是减贫。比如通过给贫困儿童提供鸡蛋、维生素片了解这些干预对减少儿童贫血,提高学习质量的影响,比如通过给特定贫困人群提供特定信息,来了解信息干预的有效方式和实际效果。林州的供暖替代改造,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只需要选择一个小区的居民,进行几天的实验,就能了解替代设备的功效,也不至于让5000多户居民遭受天寒地冻之苦。
公共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政策“预实验”也存在着缺陷,比如过于重视单一因素分析,难以进行多因素分析;适用范围有限,时间成本较高;缺乏有能力的第三方来掌握整个实验过程等。
然而,正是因为公共决策复杂,关乎公共利益和社会福祉,所以不能凭经验“拍脑门”,也不能凭勇气“拍胸脯”,更不能追求效率搞“一言堂”,追求数据的完美搞“教条主义”,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公共需求和执行能力,坚持好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