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时间:2024-05-10

海虹

引言: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代表着的责任与价值是基本素养的灵魂。《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句话道出了人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正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有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阶段,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具备历史学习的良好素养,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中要实现的一大目标。接下来本文将针对课堂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标,坚定家国情怀

《普通中学标准》规定的历史学习目标包括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中需明确这一目标,落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坚定家国情怀。在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中国先进的价值文化观念传播给学生,让学生加深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例如:在上初中历史第一堂课时,老师不仅可以介绍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特点,还可以将家国情怀简单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家国情怀的厚重与神圣,明确好历史学习目标。当老师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介绍家国情怀以及相关名人典故时,在学生心中很难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巧妙设置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课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原因,往往是老师一味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呆板复述。要想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有兴趣进行历史学习,感悟家国情怀,首先需要一个生动精彩的引入。老师可以根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些特别的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打起精神学习历史,才能深刻体会到历史课堂中渗透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以用古人经典诗句进行一个富有文采的引入:“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这是葛洪的家国深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壮志豪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视死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报国大义。看看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有着如此豪迈的家国情怀,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史,了解更加具体的史实,学习更多人的家国大义。教师情绪饱满地引入能让学生愈发兴奋,兴致满满地进入历史学习。

三、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老师为主导,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切身体会和自我感悟家国情怀的内涵。在新时代推崇的素质教育教学当中,老师应放弃自己的主导位置,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并能敏锐感悟到老师渗透的内容。这样历史老师在渗透家国情怀时,学生能够主动理解并形成自己心中对家国的情感。

例如:在讲到近代化的探索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书本或是历史典籍,网络媒体等渠道查阅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事件的历史意义。在下一节课中,让学生分别讲述自主查阅的结果。在查阅以及听其他同学讲述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感悟到这些爱国事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并且在自己心中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四、深挖教学内容,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中不仅有很多历史史实及相关的作用和意义,它还蕴含着深层的人文内涵,家国情怀就表现在这些珍贵的人文内涵之中。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发挥学科的人文教育作用,培养好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科技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李约翰之问:“虽然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社会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并让学生对家国情怀有了辩证化的思考。在发现国家缺点之后立志改变,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五、总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而伟大的民族,心怀家国情怀才能使我们后辈对国家具有充分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主动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加渗透,让学生在良好的思想环境和氛围中感悟,并内化自己内心的信仰和前进的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