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4-05-10

张宝铭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带有情绪色彩并且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入课堂中,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课堂体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将基于情境教学理论,对《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现状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提供参考作用。

一、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现状

首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在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能否促使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提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以此为基础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必然缺乏相应的交流与合作,也就不利于学生发表看法以及提出疑问,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下降等不良情况。

其次,在教师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不能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建立相应的课堂气氛或相应的课堂情境,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难以被调动,并且在部分教师所制作的课件中,每一个问题都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的提高。

再次,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纠正、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所以对教学效果难以进行有效的量化,也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师将教材内容讲解完毕之后,一般来说仅进行简单的知识内容总结,而缺乏相应的评价与反思,导致学生不能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理解,也就不利于实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最后,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不具有惯用的教学流程,也不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操作得出知识内容的结论,所以对于较为抽象的教学主题,需要师生之间积极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所以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但是实际上,教师受传统教育方法影响,将自身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也就降低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从而不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给予情境教学法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方法

1.多媒体教学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但是从事实上来看,这一种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特点,不能够对其中的精髓进行充分的提炼,也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受到深入的情感熏陶。而对多媒体教学法进行使用,教师可以提前将课件制作完成,之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因为采用多媒体可以运用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播,也就能够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所以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和清晰的理解。并且多媒体教学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促使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也就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

2.朗读法教学

语文课程需要学生对课文中的思想、主旨以及美感进行体会,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与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课程内容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并邀请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从而建立起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提高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更加深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了学生对于《品德与社会》的学习热情,进而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提升,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够采用常规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应该对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采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