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本刊记者 汪名旵 吴 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效应已经渐渐呈现。今年以来,台湾友达光电、竣凌电子以及航嘉电子等著名企业纷纷落户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4月合肥经开区招商引资总量已达到36.36亿元,同比增长了30.47%。可以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经开区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姚卫东在向记者介绍合肥市经开区今年来的迅猛发展态势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合肥工业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合肥市经开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合肥市的发展态势。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密集的战略要素以及强劲的承接产业转移势头,合肥在示范区的建设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勇当示范区建设的“领头雁”。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和交通中心。经过近年来的蓄势发展,合肥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快速发展期,GDP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17%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在省内经济首位度提升至20.9%,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在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合肥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
区位和交通优势。合肥是中部地区距离长三角最近的省会城市,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涵盖了中、东部7省1市,拥有5亿多人口,具有吸引产业转移的巨大市场容量。合肥是建设中的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有10条铁路线在此交汇,与水运、航空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合宁高铁、合武高铁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合肥至上海、南京、武汉的时空距离。目前,合肥环城高速全线贯通,“一环六射”的高速路网已经形成,基本实现合肥经济圈主城区“1小时通勤圈”,合肥交通优势日益显现,城市承载力和产业支撑力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优势。合肥是国家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核心区,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57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00多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两院院士41人,40余万科技人员,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产业优势。合肥具备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现代产业体系,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等。已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个重点产业。合肥家电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汽车整车产量居全国城市第7位。合肥拥有全国最大的挖掘机、轮胎、叉车、日用化工生产基地。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产值占工业半壁江山。合肥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现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较强。
综合商务成本优势。合肥职业教育发达,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19.2万人,各级专业技工22.8万人,能够保障产业转移的用工需求。合肥是区域性金融性中心,各类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网点超过1000家。合肥工业发展快、产业门类全、配套能力强,特别是合肥经济圈拥有良好的空间、腹地矿产、电力和劳动力资源,综合商务成本约为沿海地区的75%。
省会城市优势。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政治中心往往演变为经济中心,省会城市聚集的财富、资源是一般城市无法比拟的。
投资环境优势。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四次获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两次捧得“长安杯”,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的“大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特别是通过强力实施“效能革命”,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及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
在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核心示范作用,是合肥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为此,合肥正在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努力走出一条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径。
在空间布局上,合肥高水平规划建设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构建“一核心一走廊两特色”的产业布局。一核心,即以老城区和滨湖新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老城区重点建设中央商贸区,滨湖新区重点承接发展金融、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一走廊,即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河工业园区、蜀山经济开发区、肥西桃花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合肥西南部工业走廊,重点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两特色,即以瑶海经济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区为主体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特色园区,以合肥循环经济园、肥东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产业特色园区。
在产业发展上,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合肥积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承接发展大中型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冶金和化工产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合肥光伏产业基地,加快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将新型平板显示打造成千亿元级产业,培育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五百亿元级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教育培训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重点承接发展种子培育、蔬菜园艺、苗木花卉、特色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安徽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打造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千亿元级产业。
近年来,合肥始终把项目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引入马钢、长虹、美的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参与合肥的企业改制重组,不仅使合钢、美菱、荣事达等企业重现生机,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信息和经营管理理念等,有力地促进了钢铁和家电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迅速扩大了合肥的产业规模。引进了京东方液晶显示器六代线、熔安动力等一批在自主创新领域的执牛耳者,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来合肥发展。京东方来了,日立、彩虹、法液空等产业链上下游巨头随之登陆合肥,“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线渐渐变为现实,一个产值可达千亿元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已现雏形。未来几年,合肥将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围绕工业化、城市化这两篇大文章,努力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为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政策高地,合肥近期先后密集制定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政策文件,构筑了完善的承接产业转移扶持政策体系。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提出了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奖金等6大类18项扶持政策。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方面,提出了鼓励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2大类8项扶持政策。自主创新方面,提出了培育新型产业集群、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等4大类34项扶持政策。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从资金、用地两方面重点支持金融业、总部经济等12类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了55项扶持政策。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提出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竞争力等3大类48项扶持政策。
“把合肥建成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是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对合肥市环境建设的具体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合肥在示范区建设中,将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战略要素密集等综合优势,继续以大开放的视野,以招商引资作为主抓手,进一步打造合法、高效、阳光的政务环境,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外来投资者青睐的福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