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厚亮
(作者系合肥市发改委主任)
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范围涵盖了中、东部7省1市,拥有5亿多人口,具有吸引产业转移的巨大市场容量;
3小时到达上海,2小时到达武汉,1小时以内到达南京,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合肥融入长三角;
合肥现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具备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合肥重点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条件。
但是,合肥的经济总量与承担的责任相比还不大,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承载力还不强,在发展的路上,还任重道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环境。继续登高望远,站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格局认识、思考、谋划合肥发展。
要不断创新,敢为天下先。行使好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敢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想前人不敢想的事,做前人做不了的事,拿出突破性、针对性政策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前,合肥已迎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肥创新试点市、合肥经济圈建设等政策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又将掀起一个发展新高潮。按照市委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6000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再前移1-2位,工业产值超过10000亿元,培育发展5个千亿元级产业、4个500亿元级产业和一批百亿元企业。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跨越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新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奋力开创合肥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新局面。一是狠抓规划研究与编制。根据示范区规划的任务和要求,抓紧制定或修编重点专项规划,做好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引进外部智力资源,开门办规划,提升规划水平,统筹产业布局,让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二是狠抓项目引进与建设。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带动战略,只要是好项目,不论大中小,不论内外资,不论所有制,都要积极引进。要继续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融合,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抓住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创新型城市试点机遇,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形成高质化、高端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着力抓好京东方六代线、熔安动力、大陆轮胎、中盐化工等在建项目,全力引进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影响长远的重大项目。形成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可持续项目梯次。三是狠抓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按照示范区规划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的要求,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与创新,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风投资本的紧密对接,完善人才激励和引进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潜能。探索推进规划、土地、建设、环保、劳动就业、价格及各项社会和公益事业改革。建立有利于强化统一领导,理顺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四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推进大建设,围绕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国际机场、港口、航道等重大对外交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框架,加快推进高架路、轨道交通、“141”组团内部路网等一批路桥项目。要着眼全局,加强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高水平、高层次产业承接平台。五是狠抓发展环境建设。牢牢把握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机统一,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注重节约集约用地,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切实抓好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合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巨轮已经起航。我们将咬定青山不放松,解放思路、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合肥跨越赶超,把合肥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新特区,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安徽加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