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道芳 陈 琳 李 荦
城市——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贡献着社会的财富。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的象征,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城市在发展和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消耗着大量宝贵的资源,同样也在制造着资源和环境危机。社会发展需要城市,城市更需要文明发展。
现代化需要城市化,城市化离不开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不能重蹈“高消耗、拼资源”的覆辙,中国的城市化必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城市。这是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也是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人均值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的1/3,森林资源为1/6,草地资源为1/3,特别是耕地资源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水资源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总体来看,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处于继续降低的趋势。
我国不仅资源短缺矛盾突出,而且消耗强度较高,利用效率偏低。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但同比矿产资源消耗也增长了40多倍。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是日本的20倍,韩国的8倍,能源综合利用的平均效率较之发达国家低十多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中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这是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节约型社会,城市是重点,也是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子孙后代的福祉。
(一)基本思路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方针
1、以发展为主线的节约型城市研究——节约支撑发展、节约促进发展。
(1)跨越式发展且可持续发展。
(2)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发展
2、针对性、实效性节约型城市研究——抓住关键、把握重点、务求实效。
(1)规划是关键——城市规划、产业规划。
(2)项目是重点——大型城建项目、工业(园区)项目、公共事业项目。
(3)务求“双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效率和节能效应。
3、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明确战略规划、解决现实问题。
(1)科学规划、战略推进、长效机制。
(2)全面推进、现实突破、以点带面。
(三)基本模式
节约型城市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尽可能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
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形成节约型城市的支撑体系、节约型城市的保障体系和节约型城市的评价体系等三大体系。
1、节约型城市的支撑体系包括节约型产业体系、产品体系、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
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形成节约型产业,另一方面形成节约型产业链。节约型产品体系要求在节约型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节材、节能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节约型消费体系主要是强化全民节约意识,倡导节俭和节约文化,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能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2、节约型城市的保障体系包括节约型城市的规划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宣传监管体系。
节约型城市的规划体系主要是指城市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从规划和建设做起,要选择节能省地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模式和城市规划一旦确定,能源和土地消费即已成形。节约型城市的政策规划体系强调政府要构建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经营和个人消费的政策管理系统。节约型城市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科技创新在建设节约型城市中重要作用,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节材节能型产品,提高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节约型城市的宣传监管体系主要是通过舆论宣传引导和行政管理监督,营造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和浪费受罚的约束环境。
3、节约型城市的评价体系包括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
节约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必须设计建立一个科学的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考核指标体系,硬化对各地各部门资源节约利用工作的考核。在定性要求的同时,设计科学具体的量化指标,把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开展资源核算和统计报告制度。节约的评价方法体系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GDP的增长速度,而忽视了资源消耗。建立节约的信息反馈体系在本质上是对监管措施的实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便政府决策和管理系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各项措施实施效果。
工业化、城市化首先是从欧美国家开始的,依靠“拼资源、拼环境”使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训能够使人变的清醒,欧美国家和国内一些城市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模式值得我们研究,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示。
1、美国的实践。作为资源大国和资源消费大国,美国在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和行政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并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有重要影响。早在1969年,美国就制定了第一部成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并制定了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多部环境法规,自2002年以来,仅4年时间里美国参众两院就通过了5项能源政策相关立法,并辅以行政层面和司法层面的执法保障。美国通过数千家与能源相关的行业协会,它们有独立的资金来源,能制定能源生产和设备提供商的行业生产和产品能耗与节能标准,在游说和协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在能源生产、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成本和能耗。
2、德国的实践。德国的主要做法有三点:一是政策引导,积极扶持。经济发展、保障持续供应和环保是德国制订能源政策的三个同等重要的目标。二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德国在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能源的使用效率。三是重视宣传,提高节约意识。德国政府认为,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日本的实践,日本是一个近90%的资源依赖进口的国家,自60年代开始就将资源节约,争做世界节能大国作为基本国策并制定了能源战略,对外积极寻求稳定的能源供给,国内则节约与开发新能源并举。伴随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需求旺盛,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飞涨,日本政府及时调整相关能源法规,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在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4、国内部分城市的实践。京津沪是我国三个最大城市,针对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正在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框架,以知识密集的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会展,和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替代资源密集型产业,形成适合京津沪资源匮乏城市特点的产业结构。同时,从强化资源节约的“尺子”和资源管理的“鞭子”的角度,京津沪三地正在创建科学的资源节约评价体系,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等,以保护资源的合理和节约利用。深圳、大连等城市较早制定了总体层面的节约型城市建设规划,结合实际分别形成了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