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10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具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等特点,诗词之美更是诗词文化屹立于我国传统文化之巅的重要凭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通过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目前,古诗词鉴赏是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此外,通过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文化、哲理及内涵,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增长和完善,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

我国古诗词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积淀、传承,形成了波澜壮阔的“诗歌海洋”。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用词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感到“吃力”和“脱节”,目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在古诗词鉴赏中存在过分重视高考轻视学习本质的错误观念,不少师生认为古诗词学习就是为了高考服务,因此学生很难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深化学习,反而机械地记忆一些答题套话。其次,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落后,教师口头讲授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展现古诗词的意境,没有对古诗词的其他背景展开拓展延伸,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教师讲授的古诗词过于局限,一般只讲授教材中的古诗词,但是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的古诗词要更多。教师的诗词课外拓展比较少,影响了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以及文化修养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身世背景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诗歌鉴赏中,只有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与写作背景,才可以了解诗歌的内涵。比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思念之情,而现在却多用来形容教师的无私付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作者的身世背景,这样在诗歌鉴赏中才会踏出坚实的一步。

例如,在讲授《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时,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做铺垫,学生可能会对诗歌中的语句难以理解,比如陶渊明为什么说归乡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呢?一些学生甚至可能认为陶渊明是一个悲观厌世者,或者说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介绍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而当时的官场十分腐败、黑暗,他的理想在这样的黑暗时代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产生了“归乡隐居”的想法。

2.解读典故,分析诗词思想内涵

在古诗词中,典故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同时一门艺术,每一个典故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故事。人喜欢用典,或是借古讽今或是以古言志,如果我们在诗歌鉴赏中不了解这些常用的典故,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难理解。比如古代喜欢用一些“廉颇”“冯唐”“李广”等名人的典故,来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胸怀。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解读典故,分析诗词深层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讲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时,笔者就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来了解这首诗中的典故。于是,有的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经过学生的搜集,也了解了典故的含义。比如,“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句诗就运用了晋朝人张翰(字季鹰)的典故,他在洛阳做官时期,想起了家乡的美味。这里用典也表现了作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外,在日常古诗词教学中,笔者还会让学生搜集和归纳常用的诗词典故。

3.发挥想象,体会诗词意境之美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诗歌的意境作为诗歌最重要的元素,诗歌的意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意象组成的,但是又超越意境而存在。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表述的整体环境,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与深层次的含义。而意境的创设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才能更有表现力和更富有共鸣。

例如,《声声慢》时,这首诗就是一首典型的可以结合意象来分析的诗。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典型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比如,长亭、杨柳、南浦代表的是送别;月亮、鸿雁、捣衣代表的是思乡;梧桐、流水、西风代表的是愁苦悲伤的心情。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这首词描绘的意象,并配上优美、典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来想象这一意境,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总而言之,古诗词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鉴赏教学,并在教学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与哲理,从诗歌中汲取人生智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