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设情境,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时间:2024-05-10

◎ 郭 微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情境教学法”。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融入新课的情境,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县结合课改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高屋建瓴地提出本学期的教学主题“创设情境、搭设台阶和师生互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结合本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来谈一谈个人的体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广泛,课程内容改变不定、难度深浅也不一样,针对地理学科的独有特点,地理课堂的情境创设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情况。

一、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情境创设

利用实物教具进行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实物教具具有具体直观的特点,可以节省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让学生一步到位地认识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形成较深刻的直观印象。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课。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是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只是利用平面图来解析自转、公转的变化情况是不够的,因为许多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还很欠缺。学生很容易利用“三球”演示来创造一个太阳、地球和月亮一起移动的场景。

二、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作为新课的介绍

故事很有趣而且很受欢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时区”的内容时,教师在教学中简要地讲了一个小故事:在日线附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天,一艘客轮正从东太平洋向西航行,这时刮起了一阵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受不了这艘船的颠簸,快要分娩了,没过多久她生了一个女婴。船在5分钟内从东到西划过界线,她又生了一个女婴。孪生姐妹出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谁更大一些?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奥秘。如此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三、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

众所周知,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比较突出集中地反映在区域位置上。例如,学习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之一——地形类型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要把具体的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名称落实到地图的相应位置(尤其是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其他地形区相嵌其中),有条件的可以做个模型。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法外(如根据地形区所在经纬度位置、河流、省区以及在全国的位置)在课前还准备了中国轮廊的空白图,学生每人一份,首先要求学生用10~15分钟时间认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及其走向填在空白图相应的位置上,接着同桌之间交换地图,相互修改评议,最后由各组组长统计结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表扬。在地图上确定了山脉的位置,其他地形区的位置相对来说较容易。通过学生填图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既落实了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又能对地理事物(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在区域间的相对位置都有深刻的记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实验一般以模拟性演示为主。但是,有时候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印象会更深,课堂气氛也不会沉闷。例如,学习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之一“季风气候显著”时,课前就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两个盆子分别盛满水和沙子,放在房子外面晒,午后两点左右和夜晚八点左右,分别用手感受沙子和水,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对于提出的问题:我国的季风气候为什么会显著?为什么一年中我国受冬季风和夏季风更替控制?等问题,学生会根据实验对答如流,课堂氛围会相当活跃,学生自主合作相互交流的兴趣也得到极大地提高。

四、变被动为主动

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自我而无所得,学生有了疑惑才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例如,在我国的工业分布时,教师连续设置了三个问题情境。1.比较德国鲁尔区和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位特点有何异同;2.思考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败的原因与鲁尔区有什么相同之的地方;3.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可以借鉴鲁尔区的哪些经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主动地思考探究、比较分析。最终,大部分的答案是由学生自主得出的,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想法。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既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又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当然,一些学生对所思考问题中的对象不一定了解很多,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了解的不多,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补充相关的课外资料来完善这一问题情境,使之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利用《地理课程标准》把地理与生活结合起来

掌握基础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只有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使生活与地理分不开。比如,在谈到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时,有的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谈论珠江三角洲的品牌,学生赶紧举手说美的,创意电视等。情境创设可以很容易地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学生兴趣浓厚,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门学科,而且与政治、历史、物理、语言等学科密切相关。如果学生有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创造课堂情境,这不仅可以复习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反映学科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在讲述四大地理区域时,教师就用了一个历史故事:据说在唐朝,杨贵妃派了一个特别的人昼夜骑着快马去南方,以便得到新鲜的荔枝。因此,有一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麻烦,在北方种荔枝不就解决问题了。大多数学生直接联系到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土壤条件等方面都不同,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有助于了解南北地区作物分布和耕作制度的差异。在讲述天气时,笔者引用了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焚烧葫芦谷的故事,问学生:为什么在焚烧葫芦谷时突然下雨真的是致命的?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要以发展的眼光去把握教学的信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把地理教学推上一个更高的更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