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1937年),是民国时期出版最活跃、发行期刊最多的十年。据叶再生先生的研究,1937年比1927年期刊出版的数量翻了一番,五四时期的几年里,平均每年出版期刊是 271种,而1927~1937年这11年里,平均每年出版期刊1483多种,为五四时期每年平均数的547%多,增加的幅度是很大的。
创刊于1932年的《独立评论》是这段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它是以胡适等人为首所创办的。其创刊的直接起因是清华大学部分学者、教授经常在聚会中评议国事。由于私下聚会所论毕竟传播有限,所以,就提议创办一份刊物,《独立评论》也就应运而生。
一份刊物的创建,其社员的知识背景、经历、成分最能反映刊物的主旨及特色。《独立评论》的社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拨。前后社员共有20人左右。这二十人中除了两三人外,皆有留学欧、美、日的经历,且多为博士、硕士。这一部分人由于曾留学欧美,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甚深,在中国国内政治环境下,表现出了强烈的自由知识分子倾向。张太原先生通过研究后,认为“从各自的经历、职业和主张来看《独立评论》的社员……大都是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这一群自由知识分子,实际上在国内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据布朗依《科学的自治》一书中所言,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
《独立评论》的社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皆为翘楚,大家在特定的时局之下,打破了学科局限,以内在价值、精神、目标为取向,抽离出了大家的共同情怀——民族情怀或家国情怀,形成了广泛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士大夫,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服务于统治者,或被政治所笼络。但《独立评论》这批知识分子,彰明较著地提出了有违传统认知的思想,绝缘于政治,强调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立性。独立性分为个人独立或者群体独立。个体独立譬如传统隐士之类可视为此类。但群体独立,这就会存在一种共同的认知和原则性的纲领。而最能体现《独立评论》社员原则性认知的就是《独立评论》的“发刊词”:“我们现在发起这个刊物,想把我们几个人的意见随时公布出来,做一种引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和讨论。我们对读者的期望和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一样:也不希望得着一致的同情,只希望得着一些公心的,根据事实的批评和讨论。我们叫这个刊物做‘独立评论’,因为我们都希望永远保持一点独立的精神。不依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个人思考的结果,这是独立的精神。”可见,他们是一个完全放弃涉及政治党派的学术群体,讲求独立性。胡适就曾说过:“我们应该努力做学阀!”这句话放在反对“学术权霸”硝烟四起的今天,听起来多少有些不那么入耳,但在那个年代,这并非当时还是学术新锐的胡适口无遮拦,而是代表着知识圈普遍的见解。学阀在当时的语境来看,强调学术的独立性,包括了远离党派政治。从胡适当时对国民党、共产党的批评态度,可看出胡适讲求“学术”独立、学术救国的观念。众所周知,军阀是分割而自治,学阀的内涵也莫过于此。
《独立评论》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学术共同体结晶,异于同时期的其他刊物。当时也相继有诸多刊物产生。譬如,当时鼎鼎有名的《学文》及《新月》等刊,叶公超曾说:“当时一起办《新月》的一群朋友,都还很年轻,写作和办杂志,谈不上有任何政治作用;但是,《学文》的创刊,可以说是继《新月》之后,代表了我们对文艺的主张和希望。”可见,《学文》《新月》更多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诗情雅致”,少有社会关怀。又如《社会科学杂志》,其创刊于1929年3月,由陶孟和、曾炳钧主编。陶孟和是社会学家,提倡实地调查。该刊主要发表社会学问题研究的论文,属于较为纯正的学术研究刊物。同一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的《社会科学季刊》与《社会科学杂志》有较多相似之处,也是侧重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再如当时重要的《国民外交杂志》,其创刊于1932年10月,“发刊词”所阐宗旨为:“以外交知识,输入国民脑海,发展国民特性”“上贡献于政府,下指导夫国民”使国民能够“有统一之精神,划一之意志”,政府秉承之“以与各国周旋”。该刊由国民外交协会编辑出版,其协会会员“是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跻身于统治阶层又不是决策者的人物”。故该刊体现了为政府服务的意识,不同于《独立评论》所具有的政治疏离性。
综上所举,同时期的刊物,唯独《独立评论》具有独立知识分子学术共同体的几大特性:一是成员的多样性,有一个精神领袖。二是模糊了学科界限,以内在精神、共同情怀为基础。三是政治的疏离性,拒绝依傍任何党派。
《独立评论》在中国“救亡图存”之际,摸索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救亡之途的道路。其最终结果如何,无待深论,但其对国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无论是赞同其刊物的观点,还是反对其观点,它给予国人的是对内外国际形势、国家危亡更为深刻的探讨、批评与认识。这无疑符合《独立评论》发刊词中所说的“做一种引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和讨论”。这样一个饱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学术共同体所创办的《独立评论》,在仅存的五年中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国人正是通过对社会危机认知的剧烈激荡,最终迎来了七七事变之后的全面抗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