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所谓生活化教学,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于即定的教学目标,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融入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与有趣,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对初中语文教学效益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下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目前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时代气息浓厚且现代意识非常强烈。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用着多年不变的传统教育格局:在一间教室中,用若干个45分钟,一个学期教二三十篇课文。这种固有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枯燥乏味、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语文课本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几乎没有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应当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课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尤其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发生许多细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教师作为学生这个群体的旁观者,应该及时将这些生活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有效的捕捉,并适时地转化为自己情感教学的良好的素材。这样知识得到了应用,教师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了新的未知世界。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学会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换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恰当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文与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进行社会调查、现场观察、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在新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通常情况下,综合性学习最好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并能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问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方式和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课堂交流,展示探究成果,评价。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直接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以保证他们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这样也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读拓”就是要使阅读主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读者与作者智慧融合的境界,生成拓展性的发挥或超文本的独到见解,即个性化阅读的提升与内化。任何文章都存在“未定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具有许多“空白点”。当读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置于文章,把文章中的空白补充起来,这时,文章就不是独立的。
教学方式的生活化,首先表现为创设生活化情境,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和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课本剧、语言描述等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明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笔者巧妙运用多媒体把大量的音响、美术作品融入到教学中,生动地再现了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学生看到的不再是黑乎乎的一块板,而是栩栩如生的景物,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情绪也很快被调动起来。
总之,教师要注重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