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针对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积极地尝试将微故事运用到课程教学中,通过科学的运用微故事来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知识、掌握知识,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历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预设问题一定要先研究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洋务运动相关内容中关于“洋务运动评价”一目,教材中给出一个“动脑筋”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这就是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了洋务运动的有关史实后,只要稍作思考就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或多或少地举出一些证据或说出一些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对这个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和解释,则非要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工夫不可。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提问环节,并鼓励其提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提供良好的问题性教学环节。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李鸿章和孙中山的见面说起,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开始有更加明晰的认知。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先从自身根本上改变教学的理念,可实施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主动寻找知识问题的意识。另外,教师应遵循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提出问题。不管是在哪门学科中,采用引导的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可在历史课堂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引导方法。对于不敢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采用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的方式,鼓励让其先练习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达到初步培养问题意识的目的,从而使学生逐渐有勇气向教师提出问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学习者,但多数是扮演“看客”和“听众”的角色,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低。另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也停留在浅显的阶段,尤其是在涉及全新的史料时,学生对史料难以理解,分析和辨别史料更是无从谈起。史料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搜集和整理史料。
例如,在讲授秦末农民大起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笔者首先给学生设计了几个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针对历史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甄选。第一个问题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笔者让学生阅读《秦始皇本纪》和《陈胜世家》等相关史料,学生总结在史料里找出“行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劓鼻盈蔂,断足盈车”以及“灭大臣远骨肉,赋敛愈重,戍徭无已”等史料,然后学生就此得出秦朝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这样,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运用史料的能力。
素质教育使我国的教育观念出现新的发展以及新形势的变革,也因此对教师提出革新传统教学观念的要求,并且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如果秉承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灌输式的教育灌输到学生课堂中,教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往往是不够的,单凭课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制社会法制观念的教育需求,并且其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则往往会使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学习兴趣,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法制安全意识,甚至会引发其他不安全的事故。换言之,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和精华所在,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识。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讲授,学生坐在台下听,台上台下几乎没有互动环节,授课过程单一、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初中生也与互联网之间有了广泛的接触,教师要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使用多媒体影音设备,进行图片、音频、视频的播放,对历史故事进行直观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综上所述,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需在生本原则、实效性及灵活性原则下,采用信息技术、案例分析及情境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有效输出历史微故事,使其得以有效运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