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必须依据其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的提出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驱动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不断推动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只有提出具有实效性的问题,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推动他们进行数学专业内容的不断深入学习。
“问题教学法”指的是以问题来刺激学生进行设问和解答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进行独立自我的思考,提出有关于数学知识点的疑问,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参与,从而通过亲身实践来推动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在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下,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转变为课堂的主人,获得数学课堂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进而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探究意识,不断成长为学习能力健强的优秀学生。
“问题教学法”的主体接收者是学生,学生在以往的教学情境中是问题的接收者,教师通过设问和解答过程来考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接收者,失去了独立探究的机会;而且在某些题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教师为节省课堂时间,会选择直接公布答案,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问题教学法”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将问题抛给学生,降低学生对答案和教师的依赖性,并采取一定的启发手段,推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1]。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行科学理论和正确抽象思维的学习。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进行问题的讲解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发言、演示操作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内敛的班级,学生可能对独立发言有抗拒心理,这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集体性的决策,在对新的知识点讲解后,通过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来获得教学的反馈。
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由于初次接触崭新的数学概念,学生会有一些不适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以往学过知识的复习或者是身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熟悉感,因此“问题教学”就能够在提出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让大多数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几何问题为例,在经过简单的、必备的几何知识铺垫之后,教师既可以通过以往的线段关系进行平面关系的过渡,也能够从身边的教室、桌椅、器材入手,进行线面关系的探究,根据设置的条件,进行这些问题的假设性探究,不仅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放出来,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全身心地进入到问题情境中,从而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2]。
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后相应地要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此阶段中,提出符合教学目的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猎奇欲,但是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必须能够具备一定的趣味水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此,提出问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保证问题的新颖独特,能够带来审美上的好奇,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只有学生能产生兴趣,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探究;二是要进行难度的测量,问题的提出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在难度的设置上要注重循序渐进和层次分明,不能一味进行拔高题的设置,不然会造成学生解题的吃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感。
数学探究的是未知问题,在未知条件下,进行一定的条件假设能够推动问题的解决。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中,常用的解答方法一是进行已知条件的应用,例如在已知函数的情况下,进行区间、取值的探究;另一方面是进行问题答案的假设,再进行计算和推理。进行问题的假设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便利的条件串联,在某些问题中,可能由于条件的不完整造成解题思路的局限,利用假设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进行全局的思考,假设不同的条件时,对问题的价值能够进行全面的统筹之后,再作出最理想的条件设定。在数列问题中,常见的有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代入、变式训练以及圆锥曲线方程的假想点等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到数形多个方面,因而能够较为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融合了主观与客观的职业任务,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生动、形象的课堂内容的展示。“问题教学法”将学生认定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进行内在的学习动力的激发,能够较大程度上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从呆板的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进行如何推动学生活力的相关探索,从而为学生营造出较为良好的激发思维活力的学习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