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建立在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基础上,以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如下将从具体的举措入手,从教师角度浅谈提升初中法治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方法。
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若要真正提升教学的兴趣,需要教师向研究学习的方向进行引导,而非将教学变成枯燥的、重复的工作。只有教师自身充分认为是教育工作的研究者,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而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因而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做好立德树人之本,不但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思维观念,不断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和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而言,也是如此。教师只有真正提升自身的道德法治观念,树立起道德观念,才能拥有高尚的师德,以德服人,做学生的道德表率。
素质教育下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积极的,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热情和积极性。具体而言,则需要通过教师、知识和学生三者的共同配合进行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则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对知识进行传承的过程,则是为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提供一个样本,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思路等进行判断,使学生能够充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也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对其做法和道德层面的出发点进行判断,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比如对于热门问题“是否需要扶摔倒的老人”,教师则可以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具体情境的观看和思考,对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再对现象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从这些事件中获得知识和启发。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产生深刻印象,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此外,通过这类情境的创设,将法治观念进行充分渗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视为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由于真实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能够较为顺畅地培养学生的正确认知。对于与学生有紧密联系的贴近生活的内容,都能够作为教师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对于初中法治与道德课堂来说,需要同时兼顾思想、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对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也要进行充分重视,从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较为科学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对网络的正确认知和使用”的课程时,需要首先理清课程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教学和归纳,再确立学习目标。具体而言,知识目标可以设定为:对网络的使用、网络语言的使用、网络的交际等形成初步认知,对网络具有两面性的特点进行了解,对于能力目标,则可以设定为:对网络媒介进行初步运用,对网络进行辩证的看待,对网络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并初步培养起对网络负面影响进行抵御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识,在上网时严于律己,遵守法律。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可以设定为:对网络进行理智看待,对网络规则进行遵守,对网络媒介形成积极正面的评价。通过上述科学的学习目标的设定,能够明确素质培育的方向,从而使学生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真正提升核心素养。
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特殊性,其实际的应用性是很强的,从上述分析也能够看出其十分贴近生活,对学生实践体验的关注度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从生活出发,又要高于生活,最后再重新回归生活本真,形成积极的课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社会。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尽力促进课堂教学朝着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和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扮演的是知识增长、情感升华和全面发展的主体,因此,只有让学生容易理解、便于理解,能够形成共鸣,才能使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消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将抽象知识点进行具象化,并加以思考、观察和运用;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等,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前提。
综上所述,通过教师自身品德的提升、专业素养的培育和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科学的学习目标的设定、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充分提升初中法治与道德课堂的教学实效,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