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胡巧红 郭桂全
摘要:基于新时代的发展,探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本文从社会态度、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和社会公共服务六个具体方面阐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并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策略。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066
近十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心理学者关注的焦点。从目前文献来看,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关注在儿童自身方面(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关注自身方面,还表现在对社会的态度、社会的认知和社会的情绪等。
一、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一直选择在外务工。在农村,由于受风俗和父母观念的影响,结婚年龄偏小,如果按二十年一代的话,那么已经产生了第三代农村留守儿童。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理论家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了五个需要层次:生理性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得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就是如果你缺乏某种事务,或者存在某种缺失,个体就会产生某种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的基础需要和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得需要、自尊的需要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心理需要。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物质的匮乏、交通和信息的闭塞,他们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物质的需要,但同时也存在心理需要,只不过这种心理需要更加偏重于个体的感受。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同时社会发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感受到了乡村的简陋;他们看到了城市孩子的优越资源,感受到乡村教育的不公平。对于这个时代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需要已经从关注个体发展为关注社会,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已经从注重自身的需要发展为了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第三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
***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使我们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调节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内容
俞国良2017年在《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和社会心理建设》中提出,社会心理服务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群体层面。个体层面包括正确的社会态度服务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面包括客观的社会认知服务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包括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和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
1.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的个体层面
鼓励、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健全的社会情绪。态度是人对特定的环境、事情和人们所持有的一种心理倾向,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动机和信念等心理成分。不正确的态度会产生不良的情绪,不良的情绪会使人陷入糟糕状态,甚至形成不良性格。近年来,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逆反心理严重,对乡村持排斥态度、对父母持嫌弃态度、对社会持仇富态度和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易暴易怒、幸灾乐祸等。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这些身体症状和情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造成的,相应的政策主要是鼓励父母尽量与儿童在一起,而缺乏从儿童个体心理成分出发,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改变留守儿童的这种状况,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说,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产生远大的目标;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优点(如食物安全)和缺点;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正确对待父母外出打工,理解父母为家庭做出的贡献。
2.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的人际层面
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客观的社会认知和营造健全的社会影响。社会认知是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认识。人们对他人和群体的认识在第一次见面时先形成他人印象,进而对他人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归因。农村留守儿童如果没有形成客观的社会认知,就会对自己产生不正确的自我评价(过于自卑或过于自大);对他人产生偏见、歧视;或者受群体不良风气的影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封闭、不懂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打群架。要想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现象需要从家庭、学校和政府三方面考虑。家长不管通过何种形式要与孩子多沟通、多说话、多视频,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学校方面要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留守儿童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学会自我印象管理,体会榜样的正向作用;政府方面要做好宣传作用,多宣传正向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和留守儿童做出的有意义事情,激励留守儿童家庭和留守儿童遵守社会规范,利用社会舆论带动社会认知。
3.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的群体層面
提供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和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社会行为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的,另一个是精神方面。对于个别困难的农村留守儿童鼓励大家通过援助、捐赠、帮助其家庭找到致富的方法,当然同时对其精神方面也应进行服务。积极行为的精神方面主要通过宣传道德人物、讲解人们的社会责任和鼓励乡村旅游,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精神生活和素质水平。提供公平的社会资源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公平,只要有一个留守儿童在,就要保证该村有相应的小学,不再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负担,当然社会公共的服务还体现在交通资源、通讯资源、安全资源和食物资源上。
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心理服务策略
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呈现在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群体层面。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息息相关。
1.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场所,对青少年人格的成长起到塑造的作用。学校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保护因素,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其具有良好同伴关系,促使其健康成长。
中小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要对留守儿童贴标签,课程对全部同学开放,课程内容要包括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情绪管理、学习方法和对社会发展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心理管理能力,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中小学校可以和当地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部门合作,利用当地的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拓展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学生之间的信任,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教育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喜悦心情,培养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加强村委会基层班子建设
有些乡村村委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对心理健康基本没有了解,当其发现某些留守儿童具有不良行为时,直接谴责、辱骂,没有考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对留守儿童是雪上加霜。鼓励大学生当选村官,特别是具有心理健康背景的大学生当选村官,丰富乡村村委会基层班子。鼓励村委会基层班子成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对乡村父母开展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的讲座。
3. 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能单单从学校出发,原生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家长因为某些原因不在身边,作为学校方面,要有计划地(例如一個月)和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跟家长聊聊儿童的学习状况、情绪状态和同学关系,促使家长对儿童有所了解。当家长和儿童打电话时,能够说出孩子的心里话,让儿童心理产生一种被关怀感和幸福感。作为家长,应主动和孩子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
4. 加强政府引导功能
不良的乡风文化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所以政府应加强监督功能,摒除农村不良的乡风乡俗,发扬农村优良的传统文化,给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政府应发展当地优势,发展当地经济,开发当地特色,鼓励乡村旅游,鼓励当地人们回家乡务工,从根本上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2] 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4).
[3] 连观玉.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J]. 法制博览, 2018(29).
[4] 刘 伟. 论乡村文化变迁中的留守儿童教育[J]. 宜宾学院学报,2015(7).
[5] 田 宇,刘学金.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6).
注:基金项目: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编号xtskfz2018032);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风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编号xtsk102)。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学院 054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