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闭症儿童假装游戏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4-05-10

张海丽

摘要:发展自闭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能力有助于他们社交技能和表达性语言的提高,同时对其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在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假装游戏能力的训练中,通过运用相互模仿训练等行为主义和基于发展、个别差异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性游戏干预手段,对个案的假装游戏能力的发展进行干预,结果发现个案经过4个月的干预训练,假装游戏的发生频率和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自闭症;假装游戏;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119

假装游戏是需要儿童发挥其想象能力的一种游戏类别,一般可分为初期假装游戏、物体假装游戏、替代性假装游戏、社会戏剧性游戏、角色的知觉、规则性的比赛六个方面。在对自闭症进行假装游戏评估和分析过程中,研究者侧重于发展三种行为,一是个案能使用一种物体替代另一种物体,二是在游戏中能赋予某种物体虚假含义,三是在假装情境中运用具有想象性的物体。

一系列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和假装游戏的研究表明,假装游戏对于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和表达性语言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现在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使自闭症儿童假装游戏的研究更有价值,研究者对一例自闭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能力的发展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研究,希望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分析,来为自闭症儿童假装游戏能力的训练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分析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小俊,男,2004年1月出生,3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均为小学毕业。小俊7岁时被送到当地一所培智学校接受康复教育,所学课程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和自闭症个训课。小俊存在严重的多动行为,上课时喜欢在教室跑来跑去。性格固执任性,自己的要求不被满足便会哭闹不止,任何安抚方式都无济于事,这与父母平时过于放纵的教管方式有关。

小俊的机械记忆能力极强,对所经历过的事情印象非常深刻,喜欢用画画的方式将曾经见到过的事物呈现出来;语言表达能力一般,能够清晰地发音,但只能说简单的短句,还不能表述较为完整的句子;无时间意识,分不清早中晚;有需求能够主动向老师表达,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涉及他人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理解方面的社交沟通,则显得比较困难。

2. 研究对象假装游戏能力的评估情况

在感官训练室中,研究者准备一批零散的玩具,操作这批玩具可以使兒童表现出假装性游戏行为,让小俊自由玩这批玩具十五分钟左右,观察小俊在这段时间内假装游戏行为的表现次数。根据观察,小俊目前的游戏水平介于功能性游戏和假装游戏之间,感官机械性游戏较少出现,功能性游戏发生次数占大多数,假装游戏有所表现,但水平比较低,说明小俊在假装游戏能力上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对其假装游戏能力进行训练。

3. 干预策略和组织实施

在干预和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了D.I.R.训练、相互模仿训练及分解式操作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假装游戏能力。相互模仿训练和分解式操作训练侧重于指导儿童的假装游戏,但随着训练时间的推进,研究者要有意识地由指导过渡到对其自发性假装游戏能力的训练中,即逐渐变为以儿童为游戏主体,使其能自发地完成假装游戏。D.I.R.训练模式是贯穿于游戏的始终,它侧重于帮助儿童建立起有意义地双向沟通,并最终为儿童产生自发性假装游戏提供积极影响。

(1)相互模仿训练

模仿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在模仿训练中,更有利于学生服从命令,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开汽车》游戏为例,相互模仿:研究者先坐在凳子上假装开汽车,让儿童模仿,之后拿起锅盖当成方向盘,再让儿童模仿。在开汽车过程中,也会用肢体或语言提醒儿童的动作行为是否合乎要求。比如,在儿童表现良好时,给予口头夸奖;在儿童顺利完成某个目标行为时,和他击掌庆祝。

(2)分解式操作训练

分解式操作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分解技能、学生单个技能的掌握、进行密集教学、正确提示和运用强化物五个方面。研究者需要将特定内容的假装游戏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行为,并最终将这些单独的小行为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假装游戏行为。以《我是小司机》游戏为例,在给汽车加油过程中,首先要求儿童学会和加油站的人员进行互动,表明自己的来意;在自闭症儿童完成这个目标行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及时反馈,如说明加油的价格,让儿童学会付款。完成以上两个分解目标后,教师再提出下一个分解目标,并对学生的反应及时反馈,反馈要注意用差别后果来强化逐渐接近目标行为的反应。

(3)基于发展、个别差异和人际关系的训练

D.I.R.训练模式又被成为“地板时光”,其中D代表发展,I代表个体差异,R代表关系。D.I.R.训练模式中,干预阶段从低到高是:共同注意和调整,参与并与人建立关系,有感情、有目的的双向沟通,社会问题解决,创造性想象,逻辑性地思考和行动。

研究者利用D.I.R.训练模式对儿童进行游戏前干预,具体的实施包括观察、接近、以孩子为主导、扩展游戏、与孩子结束交流的回合五个步骤。在观察阶段中,研究者注意观察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孩子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等。之后通过之前观察所掌握到的基本信息,运用适宜的语言和手势接近孩子,并主动与之交流。主动接近后,以孩子为主导,让孩子决定游戏的进度和主导动作。一个回合的交流过后,就会转到另一个交流的回合,从而形成连续多个交流回合的开始和结束。随着训练逐渐深入,儿童开始喜欢和理解双向沟通的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1. 小俊假装游戏的发生频率增加

根据辅导老师的记录,小俊在干预的4个月内发生假装游戏的次数达到11次,而在正式干预之前,小俊几乎没有出现假装性游戏行为,还只能进行感官机械性游戏和功能性游戏。在干预初期,小俊假装游戏发生的次数还比较少,而且水平较低;随着各种介入策略的持续,小俊的假装游戏发生次数有所增加,并且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自发性假装游戏行为;在干预的后期,研究者发现小俊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能够以自发性假装游戏表现为主。

从该结果可以看出,自闭症假装游戏的发生频率在教师的干预指导下,是可以得到提高的,并且会随着干预时间的持续而不斷增加。其中自发性假装游戏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随着干预策略的持续介入,呈现由少积多的现象,在干预的中后期往往可以有更多的表现。

2. 小俊假装游戏的行为水平提高

在干预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小俊假装游戏的水平不断提高。在第一月中,小俊在《送小熊看病》的游戏情境中,大部分游戏情境中玩的还是功能性游戏,在之后的两个月中,小俊的假装游戏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在更多的情境中完成假装游戏。总体而言,在长达4个月的干预过后,小俊在《送小熊看病》及其相似的游戏情境中训练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换作另外一种较为陌生或是差异较大的游戏情境,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这从根本上也说明了自闭症儿童知识迁移能力差的关键缺陷。

三、反思与建议

1. 良好的游戏情境,可以激发自闭症儿童的自发性假装游戏行为

情境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假装游戏教学过程中,良好游戏情境的创设和利用,可以激发自闭症儿童的自发性游戏行为,同时适当的游戏情境,不仅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假装游戏行为的主动性,还可以为提高游戏的象征性水平打下基础。一个好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儿童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的产生既可以对将要进行的游戏活动起到准备作用,又可以对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可见,游戏情境对自闭症儿童假装游戏行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自闭症儿童假装游戏干预的环境要多样化

结构化的教育手段和高强度的密集行为训练,一度被认为是最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和康复,但基于发展、个别差异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性游戏干预研究指出,游戏的干预,不是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训练场所。单纯由治疗者辅以结构化的教学训练,训练的环境应多样化,可以贯穿至正常的康复课程中,扩展到同伴的团体游戏,也可以在家庭领域由家长协助实施,从而做到促进游戏行为的泛化。

3. 假装性游戏应贯穿于自闭症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对自闭症儿童假装游戏能力的训练,不能只局限在治疗者的专门指导过程中,应该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只有将所学的游戏技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体会和应用所学的假装游戏,才能实现效果的最优化,才能为发展自身的假装游戏水平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 徐华红.行为改变技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 唐 健.情绪行为异常儿童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 蔡 飞.孤独症儿童行为管理策略及行为治疗课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 徐 寅.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J].中国校医,2009(8).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汀洲学校 3111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