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陈延军
突破教学障碍,成就个性化作文
◎陈延军
学生惧怕写作的理由是“没素材”,针对寄宿制学校生活特点,我们提出“向生活要素材,向课堂寻突破,向修改提质量”的写作口号,展开了相应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活动,以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寄宿制;感动;激趣;个性化
如今学生写作最大的障碍就是没素材可写,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们就得把工作做在平时,力求课外积累与课堂展现有机结合,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服务。
因此,我们展开了以“汇聚生活素材,激发表达欲望,促进个性写作”为主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阅读时间
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专门安排了一周一次的阅读课,还有每天中午20分钟的午间阅读时间。
2.保证阅读质量
为了保证阅读质量,我们不仅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还指导学生做阅读摘记。
(1)推荐阅读书目。我们的学生手头拥有的新课标的必读书本,还每生订阅了一份读物(或报刊杂志,或新时文,或经典名著)。考虑到学生单调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学生对阅读的需求,我们推荐学生阅读课标推荐外的其他文学作品,还建议学生尽量每天收看新闻联播,以增加他们心灵的营养,希望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揣摩,以期让不同的学生从相同或不同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的感情,习得不同的技巧。
(2)指导阅读摘记。我们让学生用一个本子记下自己看书的心得,上面可以摘录一些优美的词句,可以在原文原句旁做适当的批注,可以写一点读后感,甚至可以留下一点阅读困惑。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文风。
3.提供展示平台
为了保证学生读有所得,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开展读书沙龙活动。通过几个星期的阅读,我们语文教师会在一个月内专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在课上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交流时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倡导其他学生阅读。
(2)展示采蜜集册。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后将学生的阅读摘记本利用班会课会阅读课,让学生逐个参观,评出优秀集册供大家参考学习。
(3)组织手报评比。抓住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读书节”,组织手抄报评比,内容以介绍书目为主,向全校师生推荐自己读到的好书,以求达到“好书大家读”的目标。
(4)撰写读后观感。我们教研大组每个学期均会开展两次读后感征文比赛,为学生大面积阅读以及个性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发现丰富的阅读不仅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要改变学生写作时“不会写”“没得写”的现状,这无疑是一剂良药。
通过调查,学生即使有丰富的阅读量、清晰的语言表达,但一到写作时就手忙脚乱,推三阻四,最大的障碍还是没素材可写。其实,会不会写作的核心问题在于“悟”。那么,要想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和感动,就必须有赖于教师的“点悟”。
1.体会感动
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都是情,准确把握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就可以写出情感丰富的好文章。只是这些情绪的变化太短暂了,学生还没来得及注意,又投身到新的活动中去了。
2.抓牢感动
感动的瞬间需要我们对事件有洞察力、通透力。因此,我们开始引导学生写日记。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慢慢地有一批同学喜欢上了写日记。
3.展现感动
宋朝诗人陆游的“饮似长鲸快吸川,思如渴骥勇奔泉”,强调的就是灵感在写做中的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点拨学生的写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写作质量提高。
1.粗评激励
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我们的写作教学淡化了作前指导,强调对话式批改。我们除了错别字、病句以及明显的题文不符之外,我们很少在写作技巧上给学生写评语。我们的评语是对话式的,就学生所写的内容从教师的角度发表看法,重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体验。只要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感情丰富了,那么写作就是一种自然的表达,即“我手写我心”。
对于那些写了一段时间依然找不到感觉的学生,我们没有责备,而是多了一些人文关注,给他们写评语的时候更加细心,更加具体,更多一些鼓励;发现他们的日记出现亮点的时候,及时在班上给以表扬,这样热爱写日记的学生越来越多,抱怨没素材可写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2.面谈导向
需要面谈交流的往往是题文不符,情感不细腻的文章。这时需要我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点,让其真正明白问题所在。通过这样的指导,就是再不会写文章的人也有东西可写了,也可以写好了。那么,之前所积累的生活素材也就不会被废弃,学生也会因一次成功的体验而增加写作的兴趣、信心,进而养成不断积累、运用的习惯。
3.细评提升
作文的课堂点评,也不强调写作技法,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是“好文推荐”。把思想深刻、感情细腻、文笔优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让大家讨论,在课后让学生交流阅读。这种做法一可以相互借鉴,二对于被推荐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这种鼓励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极有好处的。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教学过程是心理学的扬弃过程,其实质是保留作文的精华,丢掉糟粕。它要求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寻找资料,更深刻地调查和认真观察,这样有利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求实的学风。
学生作文如果出现句子不通,不合逻辑,那是当时思想混乱所造成的,修改的过程实质是使思维合乎条理、逻辑的过程,也是训练和提高思想认识能力的过程。所以,同样的文章我们一般都要求学生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自我修改
我们每周都会安排写一篇大作文,我们会在周一下午提供一个时间段让他读自己写的文章,思考两个问题。问题一:自己文章内容是否符合文章主题,揭示主旨部分有没有写具体;问题二:语言是否通畅、优美,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吗?
且不讲这样的修改有没有用,光是学生回头去读自己的文章,就是反思的过程。古语云:温故而知新。写作亦是如此,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想办法改正问题,这样的修改也就不可能无效了,每次进步一点,就是无限的进步。
2.组内互改
对于已成型的作文,自己很难再发现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借助学习团队的力量,让他们相互看同学的作文,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欣赏别人的作文,即使在内容上帮不上忙,但在语言表达上一定会有不同的形式,相互推敲哪种表达更富魅力,显得更有意义。这期间,学生不仅是一次主动、自觉的学习经历,更是一个展现自己文采思路的平台,看着学生间为一个词语的选用,为一个句式的更替,为一个描写的添补大战唇舌,教师会感到无比的欣慰,相信这样的学习氛围,比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讲解更有成效。
3.教师批改
基于以上两个环节的修改,有人认为教师批改作文就更加轻松、愉悦,实则不然。我们教师在批改时一般忽略作文的“谋篇布局”,“材料取舍”,而是将重点放在“恰当的语句”批改上,抓住学生习作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抓住学生在言辞表达不妥处予以精细的指导、纠正,可以说工作量更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个性不同,风格亦不同,有的善于立意,有的善于构思,有的善于语言,我们教师必须保持学生鲜明的个性,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写作。
通过上述写作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向生活要素材,向课堂寻突破,向修改提质量”已经成为了我们写作教学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天天喊,时时做,习惯成自然,就会发现学生对写作已经不会如开始时那样惧怕,能够泰然处之。
常言道: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能够突破写作教学的障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成就个性化作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362300)
G633.34
A
1992-7711(2016)12-00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