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PBL模式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探究案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10

林雪琪

摘要:PBL即基于问题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国内,PBL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也较多,在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时间的限制、考试的压力等原因应用较少。因此,本文尝试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探究案中引入PBL进行问题设计和教学开展,以期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PBL模式;地理導学案;探究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74

高中新课程改革使教育理念发生新变化。教学目的确立学生本位的发展观;教学过程确立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教学模式确立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教学手段确立以教具为重点的开发观。为了适应新教育理念,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由于理念和经验的限制,仍有很多的不足,其中之一便是导学案中探究案问题的设计还较缺乏思维的含金量,缺乏思考的力度、学习的梯度,不能充分体现学案思维的导向价值。本文尝试在高中地理导学案探究案中引入PBL进行问题设计和教学开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PBL”模式概述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也译为问题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模式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与笔者所在学校推行的小组教育合作模式正好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提高,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PBL”模式在探究案中的设计应用实例展示——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为例

大气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但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在学习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时,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在探究案问题设计时,根据PBL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由浅入深地先给定大前提即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运动的以及不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角度然后一步步去掉前提进行问题设计,设计展示如下:

探究案(25分钟)

探究一: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即没有地转偏向力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时,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那么此时高低纬间受热情况如何?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大气运动状况如何?请完成下面的效果图(一)。

结论1:假设地球不运动,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环流。赤道上形成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极地上形成的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们是由_______________因素(热力/动力)形成的。

探究二:假设大气在均一的地表运动;太阳直射赤道,但地球作自转运动,即有地转偏向力的参与。请思考:

1. 观察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_______________(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____气压带;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_______________风,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_______________风(无法北上)。

(3)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_______________(上升、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_______________气压带。(注:此气压带是空气堆积下沉形成的既_______________原因(动力/热力)形成的高压。)

(4)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_(风带)。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环流和一个____________风带。

2. 观察图(三),回答下列问题:

(1)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为: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________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________气流(冷、暖)。

(2)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

气流沿________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________气压带。(注:________原因(动力/热力)形成的低压。)

(3)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风向为:________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________风)。

(4)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总结: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

环流和________环流和________风带和________带。

[随堂检测]

读图三,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点位于30°N附近

B. 乙点附近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C. ①地气流寒冷干燥

D. ②地为盛行西风

3. 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图(四),把气压带名称以及南半球风向填涂完整。

三、“PBL”模式在探究案中的教学展开——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为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假设1:當你能够控制地球不运动,使之不进行公转和自转,即没有地转偏向力,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使得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大气运动状况如何?

假设2:当你拨动地球使其自西向东自转,即有地转偏向力的参与,此时的大气运动又是如何?

假设3:当你拨动地球使其自西向东自转,又使其绕日自西向东进行公转,大气运动状况又是如何?

2. 根据各班已有的小组合作模式,分组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假设,逐一从假设一开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研究,同时,小组各成员也将依据自己的情况被分配到不同的任务,如画图、写分析报告等。教师要了解每组的进程及每位成员在小组中的任务,并对小组的活动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与查找学习资料,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更有效地实现问题的解决。

3. 自主学习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效果图,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化,帮助其理解。由内在的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相应的知识,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允许并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重点要提醒学生注意联系之前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风的形成知识等,三个假设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尤其当有地球自转参与时,形成的三圈环流,通过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每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将所讨论画出的假设一的图(一)、假设二的图(二)以及假设三的图(四),用小黑板或者展板的形式有效地展示,并加上相应的结论总结,与其他小组共享学习成果。

4. 交流评价与教师总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照所制定的评价量规,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部对作品及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改善其不足;再在小组间展示作品,并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享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再对学习中的不足及学习内容加以归纳补充;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四、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PBL模式运用于高中地理的部分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其教学目标,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在操作中也有一些思考:

1. 问题的设计简单化、梯度化

问题是结构不良的,是需要利用高级知识或者多重知识进行推导的,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要运用学生所掌握的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甚至需要自主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地简单化,逐渐深度化,让大部分学生做得来。例如在进行研究大气环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及移动时,要联系到地球运动部分知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等,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时,必然会发现其中研究的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在问题设计中,可以进一步地细化问题,或者是在考查小组讨论时,不时地因势利导,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2.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导向

在基于问题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并要注意精心引导学生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监视各小组的活动,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核心成员的才能,如何鼓励不太活跃的成员的参与,以保证问题的解决,这都是值得思考的。

3. 进一步思考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的知识探究和构建,所以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时,尤其是刚开始接触该学科所必需的入门知识,它可能在那些技能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需要真实情景的课程中比较适合。可以将PBL模式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对一堂课中的部分进行微课堂设计,效果可能更好。

参考文献:

[1] 姜清超,袁 冲,程晓广.对PBL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3(10).

(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市中天高级中学 3221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