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魏赫
利瑪窦其人
利玛窦来自教皇国的马切拉塔(今意大利中部)。1578年,36岁的利玛窦受耶稣会派遣,前往印度传教,1582年,他又前往澳门,计划向中国人传教。
利玛窦认为,要想与中国人相处,先要努力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来到中国后,他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的习俗,借用中国文化中的“上帝”“天”等概念解释天主教教义,同时还将西方科学介绍到中国,刊印了西式的世界地图。
1601年,利玛窦成功进入北京,将地图、自鸣钟等礼物赠送给明万历皇帝。他在北京结交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廷重臣,与他们一起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1607年,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其使用的“几何”“直线”“平行”等术语被沿用至今。
对于西方而言,利玛窦是第一位成功打开中国大门的传教士,对于中国而言,利玛窦的意义则在于打开了中西交流的大门。他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带到中国,将中国的传统哲学带到西方,对中西方交流做出了空前的卓越贡献。也正因此,他成为了中华世纪坛浮雕中仅有的两个外国人之一(另一人为马可·波罗)。
《坤舆万国全图》的诞生
随着海上活动的频繁,当时的中国已经与亚洲非洲多个国家有了密切的交往,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所以,利玛窦认为,世界地图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西方技术成果之一,它可以吸引中国人,让他们关注天主教的传播。
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绘制了他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这幅地图得到了时任肇庆知府王泮的珍视,他出资复制了多份地图,赠送给友人和各省官府。
《山海舆地全图》与当时中国人日常所见的以中国为中央的地图大不相同,这也引起了一些官员们的不满。为了迎合“中国居天下之中”的习惯,在之后绘制的地图中,利玛窦将东经150°经线放在地图正中,这样可以保证中国大致在地图的中央位置。可惜这些早期地图由于印制量不多,原图已经全部散失。
1602年,在时任工部官员李之藻的帮助下,利玛窦在北京印刷了宽3.6米、高1.7米的大幅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坤”在古代指地,“舆”在古代也可指大地、疆域,“坤舆万国全图”的意思就是“大地上万国的全图”。《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绘制的地图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地图的印数达数千张之多,流传广泛,甚至让当时的明神宗也爱不释手。
《坤舆万国全图》是西方制图学传入中国的标志。利玛窦以比利时人亚伯拉罕·奥特柳斯的世界地图为蓝本,采用等积投影法进行投影,地图轮廓呈椭圆形,纬线为竖直线,经线为弧线。这种投影方式虽然使得极地的角度变形较大,但是好处在于图上面积的比例与实际面积的比例是相一致的,可以更直观地看出世界各国的面积大小。
利玛窦还在《坤舆万国全图》上撰文,说明地球是一个球,否定了“天圆地方”的说法;解释了日食、月食的原理;介绍了南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中国人从未接触过的地方;引入了极圈、南北回归线(地图中称“昼长线”、“昼短线”)、南北半球等概念,并说明了纬度和气候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史学家在《明史》中认为,虽然没有中国人去过地图上的这些地方,但是“地固有之,不可诬也”,接受了利玛窦的“五大洲”观点。
此外,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利玛窦在绘制地图时,参考了包括《大明一统志》《文献通考》《殊域周咨录》等中国地理著作,可以说这幅地图是有史以来首张“中西合璧”的世界地图。
中国之外的《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的地图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
1602年年底,朝鲜王朝官方使臣李光庭一行到达北京,将这一年印出的地图带回朝鲜。时人感叹:“其图甚精巧,于西域特详,以至中国地方暨我东(指朝鲜)八道、日本六十州地理远近大小,纤悉无遗。”更具此画一张图
长期以来,朝鲜和中国一样,信奉儒家思想,被称作“小中华”,他们也遵循着和中国古人类似的世界观,认为中国是天下正中,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中国、日本、琉球等周边国家。随着《坤舆万国全图》的传入,一部分朝鲜的有识之士否定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开始科学地认识世界。
在日本,18世纪地理学家长久保赤水摹绘了《坤舆万国全图》,并称之为《山海舆地全图》。虽然日本与荷兰一直有着贸易往来,并吸收了荷兰人传来的西方知识,但多数日本人依旧不能接受荷兰式的世界地图,因此利玛窦的地图就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至今,《坤舆万国全图》的复制品中,仍有数件藏于日本,可见日本对该地图的接受程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