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丽媛
乡村振兴是关系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基于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团体、个人都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从教育、生态等方面着手加强乡村建设。其中,数字助力乡村振兴以其精准性、科学性、智能性、信息性而拥有其他建设手段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数字助力乡村振兴,即以数字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平台为媒介,在充分掌握数字化知识与信息的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应用于乡村建设的各环节,以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提升治理效能、惠及农民生活的乡村振兴方法。故而,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风建设、治理优化、富裕生活各环节的突出优势与可行路径,针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提出可行性对策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当今世界,数字生产力是推动新一轮信息革命发展的关键力量,深度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演变。因而,充分挖掘数字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解放和发展乡村数字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符合新时代国情农情,亦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精准化优势指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在精细化掌握建设目标信息的基础上,准确探究出事物原理,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打造个性化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高效保质地达成目标,从而降低粗放经营中时间、资金、风险等成本的损耗。概括来说,数字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准化就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针对性与具体性。譬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利用大数据掌握市场需求情况,预估可能的成本损耗、经营风险,进而合理布局产业,精准设计产品种类与数量;利用数字资源随时监测市场情况,根据即时反馈调整生产;精细化管理整个生产过程,精准控制农药、温度等变量,最大限度提高产出。另外,可以利用数字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的金融服务,降低农业资金供给的成本,解决金融地域歧视造成偏远地区农民金融服务困难的问题。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方面,通过数字工具精准了解用户偏好,尤其是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精神需求,量身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在乡村治理方面,搭建基层政务平台,实时搜集村民需求信息,高效地为每一位村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减少群众办事流程,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科学化优势即借助各种数字化平台与资源,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掌握作用对象的发展规律,以最小的投入成本获得最大限度产出,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其最大特点是以尊重客观规律来取代主观经验的臆测。农村产业发展的难点之一就是缺乏科学性,比如因缺乏科学培植知识而难以抵抗天然风险、难以标准化把控产品质量。而农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受专业培训后,农业生产的风险抵抗力会大大提高,也能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同时,利用数字化检测技术,农民还可以减少畜养牲畜、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不恰当处理、排放污染水源造成当地水质富营养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农民还可以建设绿色循环的产业系统,既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又如,在教育方面,家长借助数字化平台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能提高亲子沟通技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在乡村文化传承方面,利用科学的文化传播规律,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的方式,将数字媒介与农业生产、文化传播结合,既能传播乡村文化又能带动大众消费。
智能化优势即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以机器代替人为操作,对随机性的外部环境自动做出决策、实施行动,以此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减轻劳动者工作负担,使劳动者从艰辛的劳作过程与艰苦的劳作环境中解放出来。数字资源的智能性可以体现在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譬如,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农场、智慧渔场,将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生产中,通过远程自动控制,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空气质量检测、垃圾溢出报警、森林火灾预警等方面,极大减小农村生态保护的人力成本。另外,利用AR、VR智能技术亦可以将地方传统工艺、特色美食制作、乡村历史图景等以生动的画面再现在人们面前,增加乡村文化传承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文化传承的效果。针对留守儿童老人可能的生活自理困境,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儿童与老人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突发危险的及时警报以及危急情况的紧急处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信息化优势即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在搜集足够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相应决策或利用得到的信息资源帮助人们学习、工作,从而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农民弥合信息鸿沟提供了条件,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农村电商,以直播等形式大大降低了农资采购成本、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了生产利润率。另外,还可以借助数字平台宣传乡村特产与旅游服务,使乡村特色为更多人所知。众所周知,红色乡村、特色小镇、乡村特产往往因信息鸿沟而无法为城市居民所了解,通过数字资源广泛宣传乡村产品与服务,变农民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可以极大地增加城市居民的乡村消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样,在乡村治理中,利用数字宣传平台还能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家与地方政策,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提升村民自治的民主化水平。也能让政府更快了解农民所需所想,消除基层政府与农民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疏离。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数字乡村的建设可以打破资源分配壁垒,让农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
数字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当前数字助力乡村振兴面临诸多困境,阻碍了其应有效能的发挥。因此,要激发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就必须找准其困境所在,以精准化提出建设对策。
目前,在农村铺设的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所需的基础设施有限,极大地影响了数字资源在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单从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来看,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达57.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困难主要是因为:其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资金总量难以弥合资金缺口。其二,农村金融服务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增加资金筹集困难。其三,村集体与村民在投资基础设施时考虑到收益周期、承担风险等因素,建设意愿受到影响。其四,基础设施的后期维护成本较高,难以持续跟进。
农民囿于生活条件制约,接触数字化设备相对较少,这导致他们缺乏获得信息技术的环境。与此同时,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他们自学相应操作技术的难度较高。目前,针对农民的公益网络信息技术培训相对较少,难以填补教育空缺。另外,从农村人口的构成比例来看,农村青壮年大多前往城市打工致使青少年和老年人占比较大。在这部分人中,中老年人往往难以接受和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不仅如此,农民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相对欠缺,他们面临的互联网金融诈骗风险较高。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农村自有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应用数字资源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受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才返乡意愿较低。近些年来,虽然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农村第一书记等制度得以落实,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基层、服务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是,总体情况还不容乐观。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乡村在产业开发、乡风传承等方面应做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建设方案。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因为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地方建设经验欠缺,所以部分乡村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自身地域特色。这导致地方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不仅不利于乡村发挥自身优势,还会造成无效开发、资源浪费、恶性竞争、销售困难等多方面问题。另外,基层管理人员在乡村建设中也存在思维僵化、生搬硬套等忽视地域差异的问题。
针对目前数字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专业技术缺乏、专业人才供应不足、忽视地域显著差异等问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乡村、农民应打好“组合拳”,从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技术教育、保证专业人才供给、挖掘地域特色优势入手,做到持续发力、逐一击破,逐步打通数字乡村的“肠梗阻”,推动数字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驱动引领力。
基础设施是发挥数字生产力作用的必备条件,亦是目前乡村振兴的重大短板。首先,高效利用政府扶持资金以保障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其次,减少金融服务的地域歧视,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和融资支持作用。再次,相关的社会团体和企业也应贡献力量,主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积极拓展数字农村相关业务,助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乡村合作社也要带领农民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寻求多方合作力量,在认真考察、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大胆推进基层设施投资,并定期做好基础设施的检修维护。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承担者,“必须充分尊重、积极唤醒、主动激发农民主体行动的‘自觉与自为’”。因而,提高他们的数字应用技术十分必要。首先,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应多举办公益性的技术培训,降低农民受教育成本。其次,应用多元化的数字技术教育手段。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网络课程培训同专家现场指导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效果。再次,企业在农村投资时应配置相关的培训课程,做到开发与培训相结合。此外,鼓励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大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等机会深入农村中,了解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困惑并给予专业性的帮助。
■夕阳西照|赵来清/摄
首先,高校可以设置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将数字信息技术知识与农业专业知识结合,培养一批既拥有数字技术能力、又精通农业相关知识的新时代人才。其次,相关科研院所及农业类高校在项目研究中应派遣研究人员深入到基层,在掌握一线数据的同时又能服务农村。再次,要对有意愿返乡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培训、资金支撑,鼓励他们利用数字资源振兴乡村。此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派一批年龄相对较小、接受信息能力较强的农民进入高校进行专门性的学习,使他们成长为能肩负起数字振兴乡村重任的人才。
根据各村的地理位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方案。其一,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充分了解民意,根据村民的真实反馈与需求了解本村的建设优势。其二,邀请相关专家现场考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客观评估、提出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三,由政府、专业评判机构、村民等各方代表组成多元队伍,精细化挖掘本村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对本村的发展方向进行客观定位,形成符合本村特色的建设方案。
从根本上来说,充分激发数字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要始终依靠农民。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时刻以保障农民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的收获感、幸福感为根本。对此,***总书记特别强调,“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很多地方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往往规模越来越大、用工越来越少、农户参与程度越来越低,这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要把握好度,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故而,通过给予股份等方式全方位维护农民利益,保护他们建设家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是数字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