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民健康背景下医养结合路径探析

时间:2024-04-24

◎陈运奇

当今我国实现全民健康的主要障碍是社会日益严重的老龄健康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于2013-2018年间,先后在四川都江堰市,海南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山东临沂市,辽宁沈阳市,河北石家庄市等地开展医养结合工作调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二一五”医养健康工程体系,即三种医养结合模式,两套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标准,一套医养结合服务办法和五条基本经验,旨在为我国推动医养结合,走全民健康的路子提供参考。

模式

“三二一五”医养健康工程体系包括了三种不同类别的医养结合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的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风景区医养结合模式、院中院医养结合模式。三者互补,不仅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而且兼顾了健康老人、亚健康老人、病态老人、高龄老人和具有高、中、低消费能力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符合国家关于“9073”养老服务格局(90%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由机构代为照顾养老 )的要求。笔者认为,广泛推广这三种医养结合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推进医养结合”要求的有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

1.政府主导的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依托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形成大、中、小或县-乡-村三级或四级网络架构的区域化医养服务体制,覆盖本区域居民,解决本地区老年人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问题,如此一来不仅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作为和担当,也切实推动了当地逐步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笔者认为,此模式应成为我国推进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其中有三个接受调研的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

(1)辽宁省沈阳市市-县(区)-乡-村一体化的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由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以市医院为中心,部分县(区)、乡、村医疗机构为依托,建设了养老院,并形成市、县(区)、乡、村一体化医养结合体制,目前已覆盖三个区(县)、乡、村,现有养老床位覆盖人口130万。

■ 草香阵阵 王建/摄

(2)山东省临沂市公建民营托管式的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由山东临沂市民政局主导,以民营凯旋医院为中心,托管了四个公立养老院,将50个社区卫生服务区服务站改造成为了日间照料中心,形成了集老年病医院、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于一体的区域化医养结合综合体,现有2100多张养老床位,覆盖人口将近200万。

(3)河北省石家庄市以市中医院为中心,向周围社区和农村扩展服务的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由石家庄市中医院主导并实施,以医联体方式向新华区、桥西区和栾城城区的东许营村等周边社区和农村进行服务拓展,现有养老院三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八个,服务点96个,社区养老床位600多个,覆盖人口300万,直接上门服务老人约6万多人次。

2.风景区医养结合模式

该模式也称“医养旅居基地”模式,这是由企业家出资建立的面向全国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模式,是对区域化模式的有力补充。该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健康、亚健康和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主要任务是治末病,治慢病,促康复,抗衰老。其学科建设重点是针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定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及恶性肿瘤六种老年慢病,结合当地特点和优势,打造治慢病、专病的品牌,使风景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成为老年人慢病或某类专病顶尖防治水平的中心。如成都青城国际颐养中心,就是由二级医院、养老院和健康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被称为“三养”(医养,颐养,悦养)国际颐养中心。类似这一模式的代表机构还有海南五指山仁帝山养生基地、白沙邦溪四季春天温泉小镇等。

3.院中院的医养结合模式

该模式又称研究型医养结合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依托技术实力雄厚的三级医院,在旁边建设大型养老院。如沈阳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就是一组巨型楼群,其10层以下为拥有500张床位的老年病医院,10层以上为拥有1000张床位的高端养老院,旨在使生活在大城市中心区域的高龄老人、高危老人在家门口和院内就能享受“零”距离医疗救治,“零”距离健康服务,“零”距离生活照料。

两个标准和一套医养结合办法

1.两套标准

为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根据五年来的研究、实践和探索,结合全国行业内的先进做法,制订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设施配置基本要求》和《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规范》等行业标准。目的是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正名和领航,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深入发展。这两个标准分别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建设配套要求以及等级评定,给予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为全国类似机构的建设和等级评定工作提供了依据。

2.一套办法

医养结合的总方针是“中西医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但医养结合服务核心技术依然在中医药学之中。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7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均明确提出了要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尤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在治末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发掘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治末病、治慢病、促康复、抗衰老的办法,并已在部分医养机构中推广应用。

五条基本经验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医养结合模式的研究、实践、总结和各地较为成功的案例的分析,笔者提炼了五条经验。

1.坚持“政府主导,专家指导,企业营建”的指导思想

医养结合是重大民生工程,应有政府的主导,才能调动相关专家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准确把握方向。具体是指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依托市-县(区)-村现有医疗机构,旁建养老机构,形成市-县(区)-乡-村一体化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由于医疗体系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而养老服务体系由民政部管理,在政府主导下,依靠健康管理中心的作用,使医疗养老有机结合,形成新的运营机制,确保医养结合服务到位。

2.做好“区域化医养结合模式”

必须坚持“按辖区,呈体系,创机制,全覆盖”的原则部署,按“互联网+市、县(区)、乡、村一体化”的模式建设,才能使医养结合从根本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体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切实解决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所面临的健康养老问题,逐步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所谓“按辖区,全复盖”,目的是为了实现居民全复盖,不漏掉一个老人。

3.建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服务目标

推进医养结合直接关系到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新需求和全民健康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不仅要精准选择服务对象,也要精准设定服务内容。反之则会严重影响养老机构的运营和医养结合事业的开展。从政策上承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身份,将其作为一种具有医养结合特征的医疗卫生机构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到现在的里程碑事件。

4.认清健康管理与医养结合的关系,树立“互联网+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的健康新理念

健康管理与医养结合是相伴而生,相辅而成的。健康管理的重点正是医养结合服务,即治末病、治慢病、促康复、抗衰老。因此,“互联网+健康管理+医养结合”才是人类健康的最佳模式。

5.理解医养结合服务核心技术的所在

在以中医药为主的自然医学之中,不仅需要努力发掘研究一批医养产品,还要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的队伍,加强服务人才的培训,如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成立的全国老年医学与照护培训中心,就在全国努力打造了43个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54期培训班,为医养结合事业培养了7500余名专业老年照护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