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战略探析

时间:2024-04-24

◎关成华 韩晶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创造物质和生态财富,增加社会福利,进而获取竞争优势的系统合力[1]。城市作为人口、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中心,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本文从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资源与环境效率、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四个方面全面设计并形成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了2016年290个城市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综合指数,以求探索我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路径。

现状

1.绿色竞争力空间差异缩小趋势显现

从地理区域划分的角度看,虽然城市绿色竞争力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但是已经出现缩小的迹象(见图1)。东部地区城市绿色竞争力优势依旧明显,绿色竞争力指数平均值达到0.2678,四个一级指标中除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外均对绿色竞争力指数的提升有较强拉动作用。西部地区依托其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其他各项指数的均衡发展,绿色竞争力指数为0.2403,并且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效率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与东部地区的城市绿色竞争力差距有所减小。中部地区在城市绿色竞争力四大指标的表现上均没有突出优势,绿色竞争力指数为0.2283,整体仍处于中下游水平。东北地区较2015年的资源环境效率下滑明显,尽管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表现较好,仅次于西部地区位列第二,但其余各一级指标排名垫底,使得东北地区绿色竞争力指数值仅为0.2235,排名最末。整体来看,东部继续领先,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绿色竞争力不断进步,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存在缩小趋势。

2.城市群绿色发展协同效应明显

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产生正外部性,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进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本文考察的14个主要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指数的均值为0.2513,远高于城市绿色竞争力的平均水平0.2434①。从三大国家级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绿色竞争力遥遥领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紧随其后,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第三。“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进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未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绿色竞争力将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3.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绿色竞争力密切相关

从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见图2),城市绿色竞争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得益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要素合理有效配置以及资源效率提升,高收入城市在整体绿色竞争力水平及除自然资产和环境压力外的三个一级指标方面均遥遥领先,绿色竞争力平均水平达到0.2804,远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城市的0.2323以及中等偏下收入城市的0.2144。经济发展不仅促进了技术研发创新,进而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同时也加大了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城市污染治理的投入,促使社会公众形成更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治理参与意识,能够自发的以绿色生活及消费方式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倒逼政府加强绿色发展的制度服务建设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实现社会福祉的提升。

4.城市规模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门槛效应明显

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见图3),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3217、0.2969、0.2471、0.2313和0.2377,其中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434,人口规模对于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依旧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但是,城市规模对于绿色竞争力的正向带动作用,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可能会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2]。2016年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绿色竞争力的差异相较于2015年开始缩小。这说明城市规模对绿色竞争力产生显著促进作用需要实现对“门槛值”的跨越。因此,推动大城市发展具有现实合理性,但需注意的是,当城市规模过于庞大之后,城市规模对绿色竞争力的作用系数就会下降,促进效应存在边际递减倾向。

5.政策支持助力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成效显著

图1 四大区域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及一级指标对照图

图2 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及一级指标对照图

图3 不同规模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及一级指标对照图

从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的综合排名来看,290个参评城市中,有153个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指数排名高于其绿色竞争力指数排名,与2015年相比略微增长,说明绿色竞争力提升的“行政优势”依旧较为明显。如何进一步发挥政策支撑力量的扩散效应,通过政策引导驱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污染减排以形成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制,对于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制约因素

1.区域差异阻碍绿色竞争力协同提升

尽管城市绿色竞争力空间差异近年来呈递减趋势,但城市群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依旧明显,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绿色竞争力的进一步协同提升。从绿色竞争力指数排名来看,城市群区域内城市发展差距越大、相邻地理区位城市的规模差异越大,其整体绿色竞争力提升的协同效应越难显现。如京津冀城市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差异比较明显,京津两城与群内其他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差距巨大,而城市群内发展梯度差异越大,增长极的带动作用越有限,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因而在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中排名靠后。同时,区域间差异也会阻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以及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这不仅使单个城市较难实现绿色发展,同时整个区域的绿色竞争力提升也会受到阻碍。

2.绿色技术成为制约绿色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短板

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突破性提升。绿色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高效率生产模式将有效弥补传统技术创新中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有效减少企业生产的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直接降低环境保护成本,带动产业体系的绿色化转型。当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还不能完全满足绿色发展需要,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并不普遍,生产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从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企业能源利用率偏低、污染处理水平不高、单位产值能耗大等问题更为突出,对城市整体绿色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

3.城市绿色竞争力提升亟待加强顶层设计

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的各要素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整体性的特征,绿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系统地整体地把控,局部的绿色增长可能不会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环保困局使得我国很多城市绿色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如供电系统和输电系统的分割导致很多城市弃风弃光问题比较严重,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污染,尽管目前各级政府大力推行绿色发展,并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扶持政策措施,但政策之间缺乏系统的链接和协调,同时激发市场活力的机制不足,非市场性的行政干预较多,因此很难激发社会、企业和公众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使得社会响应不足。

4.生态压力制约绿色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均与资源环境压力呈现相反的趋势,经济越发达、规模越大的城市越面临生态环境不佳的共性问题。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中,自然资产与资源环境压力只有深圳排进了全国前100名,北京排名162,广州排名137,上海排名282。尽管这其中有先天自然资源禀赋差异的原因,但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最主要来自于经济生产与人口集聚所带来的“大城市病”,这种压力不仅直接对城市整体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阻碍,并且显著拉低了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与城市集聚的规模效应对于绿色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对于绿色发展的影响。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减小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是未来城市绿色竞争力进一步增长的关键。

提升途径

1.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概念有效地将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了统一,把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上升到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根本体现。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这种新生产力理念将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原则和实践指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保证在资源紧张情况下,重视培植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再生的平衡能力,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2.推进绿色金融新模式

绿色发展将生态成本计入生产成本,因此短期内将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产量下降。如果没有金融的助力,绿色发展可能困难重重。只有发展绿色金融,才能充分释放城市绿色发展的潜能。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间接性政策工具,能够通过金融手段促进资本流向绿色工业部门,通过利率优惠引导金融资本对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提供信贷支持,通过信贷配额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产能扩张,从而达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生态环境风险的目的。除了积极推动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外,还应促进绿色工业投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政府可引导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租赁公司等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更应借助市场力量,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污染排放交易体系,使企业能够出售剩余排污权或排放权获得经济回报,从而对工业节能减排起到有效的经济激励,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3.发挥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活力

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具有高增长、辐射强、创新性的城市群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上海市作为城市群的经济中心,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作为发展支点,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经济腹地,区域内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基础设施互融互通、地区优势互补性强,对整个华东地区都起到了辐射作用,成为全国经济、信息和技术高地。未来如何向具有更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迈进,需要更加强化其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城市群内及不同城市群间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部分中西部城市,本身受制于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力,更需要通过加强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生态环境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共建区域生态安全新格局,通过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

4.推动绿色技术的新引领

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摒弃过去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应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遇,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科技支持政策进一步向具有引领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作用的产业倾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加快推进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对城市节能减排、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大气治理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解决城市节能减排问题[3]。同时,继续推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设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技术评价制度,为绿色技术创新保驾护航。并且注重前瞻部署,以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和健康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引导形成集约发展、绿色低碳和低消耗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提升城市绿色竞争力。

5.夯实城市绿色发展的新人本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力资本对绿色发展的贡献就在于提升环境效率、抑制环境污染以及促进环境保护[4]。当前我国在绿色技术人才培育、绿色理念广泛认知、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教育的绿色化导向是未来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一是从幼儿园普及绿色理念,使绿色理念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惯例,在民众的行为中自发体现;二是加强绿色技术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高水平的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级技工,将绿色理念真正融入生产;三是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环境认知能力,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效果。只有建立多层次的绿色发展参与体系,才能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当前我国形成的主要城市群有14个,分别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哈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