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绿色驱动河套小麦产业二次腾飞

时间:2024-04-24

◎付强

河套地区主要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是全球三大高原优质小麦黄金产地。用河套小麦加工而成的“河套”雪花粉因筋度高、稳定性强驰名国内外。建国以来,河套小麦生产由散户种植走向产业化,由手工播种走向种植全程机械化,由大水漫灌、多肥增产走向节水灌溉、控肥增效,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就。

大浪淘金,河套小麦铸就“塞上粮仓”美誉

河套小麦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4.4万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6.9万公顷,总产量由3.5万吨增加到32.5万吨。河套“塞上粮仓”的美名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1.“冰”与“火”的历练,河套小麦的品质保证

河套小麦是春小麦,虽然属于旱作农作物,但是比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大,其种植特点是“种在冰上,收在火里”,即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开始播种,经过90天的生长发育,在7月20日前后收割。河套小麦品种的筛选经历“冰”与“火”的考验,历时30年,才找到最适合河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永良4号。

(1)20世纪50年代,河套使用混麦籽种,每公顷产量1125公斤。由于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各项技术百废待兴,河套小麦品种改良还处在摸索与实验阶段,农户使用的籽种多为自留小麦籽种,有青麦、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籽种等品种掺杂,质量不高,产量较低,小麦籽种的品种改良迫在眉睫。

(2)20世纪60年代,河套使用合作4号、亮白优系列籽种,每公顷产量2250公斤左右。合作4号小麦改良品种有高产、抗倒伏、抗病的优点,但是筋度和亮度不足;亮白优系列亮度足,但是筋度差。

(3)20世纪70年代至今,河套地区先后推广了巴优1号、临优1号、临春1号、巴麦10号、临优2号、巴丰1号和永良4号7个小麦改良品种,正常年份每公顷产量均在4500公斤以上。临优1号面筋度差,临春1号抗病虫害较弱,巴春10号前期生长慢。只有永良4号与河套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应性最好,小麦颗粒饱满,面粉筋度、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最优,成为了河套地区长期推广品种。

2.打造“塞上粮仓”

小麦一直是河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1)20世纪50-60年代,河套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为全国24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套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当时基本口粮白面每人每年50公斤,其中下浮7.5公斤,按照工分进行再分配,这样的口粮配给一直被周边地区的人们所羡慕。

(2)20世纪70-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随着小麦品种的改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小麦单产达360公斤以上,是1949年小麦单产的7.2倍。

(3)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代中期,是河套小麦播种面积与产量的高峰期,也是粮食商品化经营的开端。1992年以后,河套人坚定了做大做强小麦产业的决心。小麦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内蒙古恒丰集团最具代表性,该集团注册的“河套”商标2002年被认定为全国面粉行业首家“中国驰名商标”,“大公”商标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另有2枚商标被认定为巴彦淖尔市“知名商标”,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4)2010年代至今,是河套小麦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的重要时期,绿色有机高端是主要特征。这一时期,河套地区成立了河套小麦产业化研究院、河套小麦品种改良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坚持自主研发适合河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并且通过风筛选、窝眼选、比重选、色选四道工序,选取麦穗中部颗粒作为优质种源,使小麦种子实现籽粒均匀一致、营养均衡一致、出苗整齐一致,强大的科研实力让河套小麦产品研发、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

小麦产业实现量与质的腾飞

建国70年来,河套地区小麦产业实现了量和质的两次腾飞。这一奋斗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这个时期党领导广大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运动,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1957年,小麦总产量达到了15.6万吨,比1949年增产12.1万吨,平均每年递增38.4%。

第二阶段,1963-1965年。这一时期由于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得河套小麦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小麦总产量达到19.7万吨,比1962年增长了75.9%,向国家交售粮食18.1万吨。

第三阶段,1979-1984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六年间,河套地区发挥优势,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先后扩建和疏通了261公里总排干渠,开挖12条主干渠,60多条分干渠,为小麦的节水灌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策保障上,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大幅度提高小麦收购价格,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投入有了新的转变,带动河套小麦产业向前走了一大步。1984年小麦总产量达到36.3万吨,比1978年增产16.5万吨。

第四阶段,1985-1996年。河套地区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小麦总产量以平均年增 4.0万吨、10.7%的增速迅速发展,河套小麦产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第五阶段,1998-2015年。国家全面开放粮食购销市场,减免农业税,河套地区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受小麦市场价格下降因素影响,以葵花、西瓜和甜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逐步挤占小麦种植空间。2015年河套小麦播种面积仅为5.3万公顷,属历年最低。

第六阶段,2016年至今。河套地区深入开展“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帮助传统龙头面粉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河套小麦生产基地,发展河套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手段,将有机绿色高端理念注入小麦产业,有效带动了河套小麦的质量提升,实现了河套小麦产业的第二次腾飞。2018年河套小麦种植面积恢复到6.9万公顷,比2015年增加了1.3万公顷,增长了24.6%。

绿色驱动,打造“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

新时代新征程。河套小麦以悠久的历史渊源、成熟的种植技术,搭建起农企联结的绿色桥梁,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1.订单小麦,农企联结,绿色驱动扩大品牌优势

农户与企业建立订单,执行“六个统一(种源、施肥、种植、收购、仓储和加工)”种植标准,以绿色驱动,提升河套小麦品质,实现有机小麦生产全程可追溯。如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模式,建成了共计近0.67万公顷有机小麦和绿色、富硒小麦种植基地,与农民签订订单,分品种以质论价,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小麦收购机制,走出了一条差异化、智能化、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

■ 雪对风谣 赵来清/摄

2.创新产品,提升质量,绿色驱动实现河套小麦产业化发展

河套小麦产业化发展依靠企业的产品创新,产品质量的提升依靠绿色经营理念,这四者内在联系紧密,互为促进因素。河套小麦加工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在绿色发展理念的驱动下,不断赢得市场认可,迎来河套小麦产业化发展的春天。如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的“鸡鹿塞”石碾磨面粉在2018年7月成为首批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的农产品。内蒙古恒丰集团银粮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河套绿色食品工业园”,引进、研发了年产7500吨富硒手拉面生产线,年产12000吨富硒挂面生产线,年产3000吨富硒馒头生产线,年产500吨富硒面包、麻花生产线,年产2000吨富硒通心面生产线,年产9000万包多营养功能型杂粮新食面生产线,年处理2000吨胚芽深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企业产品极大丰富,企业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市场网络遍及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30多个地区。2003年,“河套”牌手拉面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金奖”。2017年4月,内蒙古恒丰集团银粮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又被中粮贸易评定为首批俄罗斯小麦加工使用单位,自此,河套小麦产业化发展方式已经形成,“河套”品牌走向世界。

70年来,河套小麦依靠河套地区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成就了“塞上粮仓”美誉,“河套雪花粉”以其产品优势、品牌优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新时代,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河套小麦产业又扛起了打造“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的重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