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产业融资建议

时间:2024-04-24

◎施元雪

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活力凸显,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亮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文化产业分类类别共设置9个大类,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新的突破,传统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整体运行状况

1.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营收保持两位数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同比增长8.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见表1)。

2.文化产业融资交易趋于理性,行业转型升级可期

随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颁布,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支柱性地位进一步明确,文化传媒行业已进入新的整合、变革阶段。受宏观经济下行以及监管趋严的内外因素影响,2018年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热潮”遇冷,行业“热钱”退潮,文化投资运营412亿元,下降0.2%,全年传媒板块总市值缩水超过40%。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革,文化产业各子行业内部技术、渠道和内容三类资源加速整合,不断涌现的新兴细分行业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格局和生态。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快速转型升级,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3.“三跨”整合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将逐步展开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国有文化企业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压力,人才流失严重,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以来,有关部门连续出台相关政策,聚焦集团资产证券化以及国有企业改革。2016年中央五部委《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政策进入实操层面。文化国企推进股权激励、员工持股,传统国有传媒企业盘活体制机制将迎来长期利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建立大型传媒集团是中央支持的重点。预计中央级媒体以及实力雄厚的地方传媒集团将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传媒集团,有望率先实现国企改革及转型升级。

4.大部制改革取得进展,文旅融合持续深化

2018年,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电影”“新闻出版”划归中宣部统一管理。文化大部制改革向前迈进一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启全新篇章。

文化产业金融需求现状

1.金融需求特点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驱动和塑造作用。金融和文化产业的“联姻”,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更是整合资源、培育功能和重塑生产力的过程。文化产业在与资本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资产轻、估值高、融资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文化企业资产影响因素较多、识别难度较大且评估技术复杂,企业价值在上市、兼并重组、对外投资和融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估值。具体而言,一是文化企业以智力投资为主,主要资产为版权、知识产权等轻资产,缺少能够抵押的固定资产。二是文化产品价格弹性较大,属于精神产品,有着较为明显的注意力经济特性,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可预测性。消费者的教育、收入以及喜好等多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文化产品价格的较大变化,难以精确计算收益。三是由于文化类企业的生产方式不稳定,集中化程度不高,中小企业居多,且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持续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通过传统商业模式对其进行融资支持。

2.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

(1)投资状况分析。201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文化等领域“投贷联动”,随着数字创意产业重大项目的投资加大、文化PPP模式不断推进,文化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回暖。2018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民间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增长态势良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文化产业民间累计投资同比增长34.94%,增速同比增长21.06%。预计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见图)。

表1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

图 2013-2017年文化产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及同比增速

(2)融资状况分析。2018年以来,文化产业的监管环境渐趋严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日益凸显,投机资本逐步退场,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趋紧(见表2、表3)。文化产业呈现集约式发展态势,上市公司拥有更强的资本运营能力,通过投资、并购进行产业布局,逐渐构建内容壁垒,头部效应积聚。而非上市公司逐渐边缘化,面临亏损风险。行业融资整体呈现马太效应,“互联网+内容”是各类资金注入的主要方向。

3.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文化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制度、交易平台等外部环境的成熟度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金融端的产品供给等。自党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后,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业务模式与产品供给,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特色产品。目前,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领域有影视、旅游以及传媒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并积极挖掘新媒体、互联网和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业务机会。地点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浙江等区域为重点开发省市(见表3)。

4.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存在的不足

(1)谨慎的授信政策导致“融资贵”。当前,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不够成熟,现有市场缺乏评估无形资产的统一标准和流转平台。同时,金融机构依旧受制于传统的风险文化制约,大部分银行秉持“重抵押”“重财务报表”的融资理念,对文创企业承贷能力的判断经验不足。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为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商业银行往往提出较高利率条件,或追加较多放款条件、担保条件和抵质押条件,不利于资金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匹配。

(2)产品模式缺乏创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文化产业具有投入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多数项目具有风投特点。实践中,具备好的商业模式,且属于成长型的文化企业仍是少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初创期企业居多。部分行业存在投资过热、行业估值过高等情况,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观念并不匹配。当前,相应成熟的产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加之文化产业普遍授信规模小、周期长,往往导致银行授信意愿不强。

(3)新兴业态及政策波动导致“融资慢”。受政策支持,2011年以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逐渐走热。2016年以来,文化产业监管政策日趋严格,加之在行业整合过程中,新业态不断涌现,尚需观察研究,均导致商业银行对文创企业融资持谨慎态度,审批过程较慢。

政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受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兴起、金融脱媒以及监管全面从严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生存环境趋紧,经营管理面临极大挑战。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和高成长性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并购整合需求,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并开展适合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围绕“客户”“存款”和“收入”三大核心目标,强化客群分层经营,夯实业务基础,加快转型突破。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以战略客户、供应链金融和投行直营业务等为主攻方向,提升综合开发收益,实现收入与利润的突围。

表2 2018年文化传媒重点企业债券融资情况

表3 2018年文化传媒重点企业股权融资情况

1.创新适合文化产业的特色产品

针对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点,商业银行需加快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进供给侧改革,开拓适合文化产业特质的金融产品。如影视行业通过版权质押、版权预售、票房收入监管、应收账款质押和打包贷款等形式给予影视公司融资支持,近年来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针对文化产业中小企业居多、民营企业居多的情况,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服务、无形资产证券化创新等,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积极关注文化产业行业整合带来的业务机会,重点关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及“文化+”带来的新业态、新机遇。

表4 2017年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举措

在“存款立行”的理念下,商业银行需围绕客群建立业务协同机制,提升核心负债吸收能力,破除资产投放掣肘。健全“寻客、析客、做客、提存”的闭环管理体系,聚焦文化产业战略客户,尤其是行业内龙头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全产业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针对出版发行等强结算业务细分行业,加大结算与现金管理产品的综合运用,发挥信贷资源的撬动效应,通过PPP、发债、地方债投资、政府引导基金以及托管业务等与文化企业实现双赢增长。

2.聚焦战略客户综合开发,实施白名单制管理

文化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行业规模逐步扩大,国企混改力度提升,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破解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商业银行聚焦文化产业内风险评级A+以上的优质国企和民企客群,尤其是民企客群,制定战略客户评价标准,实施白名单开发制:一是聚焦战略客户重点区域,锁定重点区域分行,制定区域特色开发策略。二是配套相关政策。针对名单内战略客户,制定“一户一策”政策保障。三是提升联动作业模式。形成营销端、产品端和评审端合一的“铁三角”作战模式,由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评审经理联合作业,全程参与项目开发与业务落地。四是强化资源配置。给予名单内战略客户以差异化弹性定价,提供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定价策略,以提升吸引力与客户黏性。

3.创新投行直营业务模式,聚焦股债权融资活跃的细分行业

当前,文化产业正处于产业链横向和纵向并购整合的快速发展阶段,影视、新媒体等细分行业股权融资活动尤为活跃。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资源聚合等产业融合。鼓励支持传媒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支持传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媒体控股或参股互联网企业和科技企业。建议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上述行业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和上市公司并购、整合和运作等方面的金融布局。加强主动管理,创新项目退出机制。与优质上市公司在境内外并购、重大资产重组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挖掘拟上市公司IPO业务机会,关注新媒体等依托数字化科技爆发式增长行业的业务机会,提供财务顾问等综合化表表外业务服务。

4.加强银政、银银和银保合作以控制和分散风险

■ 一年好景 王建/摄

一是加强银政合作。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以专项资金形式集中支持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企业和项目,积极开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信贷融资发展。建议商业银行重点支持政府专项资金倾斜的文化产业项目,积极与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二是加强银银合作。聚焦重点客户,对融资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或项目,牵头搭建同业合作平台,采取银团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分散信贷风险。三是加强银保合作。探索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合作。商业银行可将自身信贷优势同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分散信贷风险。

5.关注国企改革与文化“出海”业务机会

根据《发展规划》,允许非公有制广播影视企业以控股形式参与广播影视制作机构改制经营,为社会资本开启了进入通道,为打造大型传媒集团规划出了“兼并+重组+融资”的路线图。随着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地实施,文化产业将开启全新的业界格局。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中央级媒体以及实力雄厚的地方传媒集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综合化经营金融服务方案。建议针对改制企业,创新尝试直投、并购、重组和财务顾问等业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游戏等细分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建议商业银行重点关注文化龙头企业的“走出去”项目,配套开展国际业务,聚焦跨境资金管理、线上国际结算与融资、跨境并购及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四大业务领域,把握文化产业“走出去”带来的业务机会,提升产品方案和服务整合水平,夯实国际业务客户基础,打造国际业务品牌。

风险提示

1.政策变动风险

政策性风险是我国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首要风险。文化产业近年来爆发式增长,很大程度上仰赖产业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然而相关细分行业的政策走向,也常常给投资带来不确定因素。如2015年“一剧两星(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的政策对电视剧市场增速的影响、2018年广电总局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对在线视频发展的整顿等。除了产业政策之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制度设计、引导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金融改革、文化产业行业内部融合、机构整合等都对文化产业投资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我国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重要风险,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必须着重关注。一是文化产品如出版物、电影、电视剧、广告片、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受时尚潮流、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和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产品市场风险较大。二是部分传统细分行业内面临生产饱和的发展态势,急需创新业务模式和技术,开拓增长蓝海。三是部分细分行业内部潜规则严重,业内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整顿,其报表数据不能如实反映企业未来的竞争实力。

3.同质竞争风险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具有较高的原创性、话题性,每个新兴业态的出现往往会带动较高的收益,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因而同质化竞争严重。同时,资本的涌入加剧了行业竞争,使得新兴文化行业大都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内部“洗牌”,尤其以具有创新力量的人才竞争为盛。从中长期发展来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4.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针对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点,众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模式,把知识产权作为抵质押物进行融资支持,因此对版权的保护也愈发重要。虽然国家出台较多监管政策,但文化行业内遭遇盗版的事件仍屡见不鲜,且优质的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品更易遭遇盗版风险,对营收造成较大影响。

5.走出去风险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同样面临着风险与挑战。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国外财务、金融和法律相关知识,有效契合当地本土化元素,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打造标准化工业流程、建立完善的融资制度,以规避“走出去”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