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4-04-24

◎常力强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既是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发展现状

发展农村地区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保持快速增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粮食产量在多年增长的基础上保持稳定,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呈平稳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74亿斤),下降0.6%。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621公斤/公顷(375公斤/亩),比2017年增加14公斤/公顷(0.9公斤/亩),增长0.2%。2017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9331.72亿元,比2010年的67763.13亿元增长了61%。可见,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2.农村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从经营权和分配权看,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依然占主导地位,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后,各地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迅速发展,有效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推进

各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用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推动农村新业态涌现,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发展新格局。目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五种方式: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和现代农业园区。二是种养结合,立足传统种植业,将种植与养殖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有效提升土地生产效率,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三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依托涉农企业或合作社,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率。四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依托绿色生态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型业态,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和创意农业等,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间。五是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等,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生态旅游以及养生休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综合区。

4.农村经济关系趋向市场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已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农村种植活动已经逐渐向市场化转移,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市场体制和市场规律。同时,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增长最为明显,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新口径统计,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比2013年的9430元增长了55%,远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的增长率。

存在的问题

1.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

当前,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粗放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另外,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

2.生产投入相对不足

农业虽然是我国经济的支撑产业,但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城市方面的建设,在农村产业投资中投入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同时,农村地区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高盈利的投资项目,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度相对较弱。

3.农村三产融合层次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产业融合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和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例不高,附加值仍然偏低;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和特色化不足。此外,少数地方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抢资源、争市场过于激烈,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市场无序竞争和环境严重破坏。

4.乡村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仍存短板。

思考和建议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始终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

1.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要继续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要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产业布局,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产出高效,严格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要降低风险,提高附加值,就要实施产业化。因此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资质的企业产业参与土地流转承包经营,让真正有志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企业繁荣农村经济。党的十九大确定,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不仅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更加充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体制保障。此外,要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普及与发展,因为无论是单个农户,还是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存在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因而要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普及与发展,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向农村领域延伸。

3.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内涵是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所在,各个地区的传统村落要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要清楚地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所在,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深入探索乡土文化抢救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办法,既要保存好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筋骨肉”,又要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把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切实转化为村落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破解各地传统村落跟风模仿造成的“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发展困境,培育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良性互动的传统村落产业发展态势,探索走出适宜不同地区传统村落实际情况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 雪餐北海 赵来清/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