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叶霞春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而植物总是被选择成学生接触和学习科学的开篇内容,这与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密不可分。《植物的叶》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五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叶与植物的个体同样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逐步培养学生一系列的科学能力。玩中学,学中思,是本课的教学特色。教师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指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拓展,发掘学生更多对叶的认识,并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熟悉的叶,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了解的秘密,让学生经历了质疑——观察——探究——升华的过程,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开花,思维在实践中延伸。
一、旁敲侧击,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的落实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解决难点,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对树叶种类的判断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捡树叶的活动是比较顺利的。但对树叶的统计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种”的概念还不十分清晰,还不能抓住“种”的特征。教师则在教学设计中将这个内容分为两步来进行,首先是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摆一摆,统计共有几种树叶,孩子们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叶片表面是否光滑分……出现这样的结果,教师并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鼓励孩子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中,积极思考,统一分类标准,尝试解决“种”的分类问题,同时,教师在出示分类要求时,特别提醒:小组合作一定要分出同一种树的叶子。这样一铺垫,虽然还是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但是进一步明确了要求,充分暗示之后,对学生的正确思维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执教的班级交流中,发现按颜色分的最多,其次是按大小分,只有少数组按形状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利用实物投影,把他们在小组里按颜色分和按大小分的结果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讨论分类结果,是否能分出同一种树叶。非常明显,这是不能的,所以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只有按形状分类,并且形状相同时,才能得到同一种树叶。这样的处理,基本突破了难点的教学。
在得出结论后,进一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形状相同为标准进行重新分类,验证刚才的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合作的意识。
二、形象比喻,解决疑点
在组织学生探究叶的特征和结构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P12中4片大小、颜色不同的,有缺、有全的同一种叶,让他们观察,判断是否是同一种叶。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基本能肯定这4片叶是同一种叶。
在学生热情高涨之时,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这4片叶除形状相同以外,还有哪些共同特征?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仔细观察,兴趣盎然,收获丰富。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叶的结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孩子把叶的结构分成了三个部分:叶柄、叶片、叶脉,而且很多学生关注叶脉比叶柄和叶片的程度高,他们不认为叶脉是叶片中的一部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针对很多学生的这一认知和疑问,教师借鉴了他人可爱的建议:让孩子伸出一只小手,把手臂当叶柄,学生自然联想到手掌是叶片,掌上的纹路(或血管)相当于叶脉。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点拨学生,叶片中的叶脉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像人的血管一样,它是传递水分和营养的通道,是不能单独割裂出来的。形象恰当的比喻,巧妙地使孩子理解了叶脉不是叶的一个单独的部分,而是长在叶片上的一部分。为学生理解“为什么一片完整的叶由叶柄和叶片组成”打下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起点。而如何巧妙释疑一直是科学课堂不断研究和逐步提高的问题,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体验有趣的科学探究过程,将“质疑”完美地过渡到“释疑”,学生乐有所学、学有所获。
三、实物展示,把握重点
通过在几个班级的教学发现,在“指导学生观察叶的生长变化,体会叶的生命特征”环节中,让学生观察电脑中的枝条,再让他们说说能否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时,总有不少的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出相反的结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枝条上的嫩叶确实颜色略微偏黄,而在孩子们的观念中,只有老葉才是黄色的,因此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和纠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让学生“眼见为实”更有说服力。所以,教师结合前面课堂所学,准备了之前观察过的校园中常见树木的枝条实物,学生此时看到实物,观察的重点自然就落到枝头上的嫩芽嫩叶以及与其他叶相比,从而比较正确地判断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免去了一番口舌之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词语表述叶的生长变化过程,从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落叶……不仅让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同时也是在渗透学法的指导。随后,出示讲解:叶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枯叶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样。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体会到叶的生命特征,完成本课重点的教学,同时期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科学与人对生命的感悟融合在一起,唤起自身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珍惜和感动。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科学教学不正是本着呵护孩子们的童真童心,带领他们遨游在科学的海洋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