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唐金香
【摘 要】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对学生的爱中来;从与学生的交往中来;从学习和实践中来;从细心的观察和思考中来;从与家长的沟通中来。
【关键词】 教育智慧;爱;交往;实践;观察;沟通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成为有智慧的人。”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对学生的爱中来。“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这种爱应是不夹杂任何私心杂念的爱。不因学生成绩不好影响班平成绩而变化,不因学生调皮捣蛋影响班级荣誉而变化,不因学生不尊重老师让老师受委屈而变化。这种爱不求任何回报,没有任何功利性;这种爱克服狭隘,克服冲动;这种爱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包括对所有的学生,对学生所有的一切,包括对学生的错误也要有容易和耐心。“教育的爱更重要的关怀学生的心灵”,学会倾听学生心声,用一颗同情心、包容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尊重。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与学生的交往中来。老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做人。每个人有不同的特质,每个人的学习方法、理解能力、成长的环境是不同的,没有老师与学生的经常性交往,教師就无法进入到学生的心中,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办法与学生交流。放低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与好学生谈理想人生,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谈生活,与“不听话”的学生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放矢,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老师的朋友。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学习和实践中来。社会是发展的,环境是变化的,人是有思想的,实践出真知。年轻的老师要学习和实践,年龄大的老师更要学习和实践。年龄容易产生代沟,没有共同的话题、没有共同的爱好容易存在交流障碍,年龄大一点的老师要克服经验主义的影响,放下老资格,改革老经验;年轻的老师要参与实践,积累经验,将书本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三人行,必有我师”,向老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年轻教师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多引导少说教,切忌做学生的“尾巴”,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细心的观察和思考中来。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观察思考和提炼。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教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才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维流向,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生的问题,获得教育的主动权和最佳方法。可见观察力是教师获得教育智慧的先决条件。智慧隐藏在各种现象的后面,需要老师们去挖掘、归纳、思考、整理。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思想的表现,有的直接、有的隐晦,老师就要多观察和思考。思考的前提要两个,一要有相当的教育理论知识,没有相当的教育知识,是没有办法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的,所以老师要认真地学习一定的教育理论书籍,尤其要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二要多思考问题。“学而不思则殆”,将教育过程各种现象加以条理性的思考,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将一个个小办法加以汇总就是一个教育家的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从与家长的沟通中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上经常流传这么一句话:“5+2=0”,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5天的教育,但因为周六周日在家,家长没有约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加上又接触了社会,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结果把5天在学校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切又得从零开始,所以必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电话或短信、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邮件或者博客,便条等。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资料和要求,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潜力、爱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校外的状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相信赖,共同研究教育措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整体性,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勤于学习,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实验,1998.(1).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平.教育的智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