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陆海玲
如何让数学更具吸引力?在问题解决中成就数学;在生活研究中成就数学;在思维表述中成就数学,这样的数学就是有魅力的数学,这样就会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发掘问题中的数学资源
要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动化状态,要让数学学习有兴趣、有动力、有信心,要让数学学习成为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让学生迷恋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一上数学课就兴奋,问题的引领至关重要。
怎样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怎样把书本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怎样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关系着学习的策略、路径和方法,关系着学习的品质、状态和效果,关系着造就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之大计。不会提问题,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边做题,那不是数学教学,更不是数学教育。
如“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但是却枯燥难懂。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原本活跃的课堂有些沉闷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把知识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抛给他们。为把平年、闰年问题化,我在前置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两个题目:
1.根据实际填一填、想一想:
2.小强同学满12周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你觉得可能吗?( )
认为可能的在括号划“√”认为不可能的在括号划“×”。
结果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时,第二题全班都是划“×”。此时我故意用一种很严肃的口气说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接下来我让小组内讨论猜想一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有大部分学生仍在质疑我的结论,甚至有的小组讨论说本该过12个生日,可能妈妈忘给他过了,只过了三个而已。当学生对问题如此困惑时,老师就用数学中的平年闰年知识帮他们轻松解决。
问题的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认知差异和阅历,要到学生中去摸实摸透,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真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是打造适合学生的优质数学教育的前提条件。问题的难度过高或过低都是对课堂、对学生发展、对教师使命的不道德、不公正、不负责任。把问题当课程去经营,问题的质量决定着数学教育的质量,最终决定人的质量。
又如“统计”章节中,统计是很抽象的内容。可以在前置作业中让学生选择给予的四种水果中最爱吃的一种。课堂上老师来了解吃每种水果的人数有多少。在表示方法上由数字记录到象形统计图表示,再过渡到条形统计图表示。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在润物细无声中孩子们学会了知识。
二、巧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数学书本世界应该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到鲜活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理有据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富含逻辑与理性的实用知识,能促进生命质量提升的活知识。
既然生活需要数学的支撑,数学教育就需要在生活中去活化。数学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即便考试得个高分,那也是无源之水。分数再高,也不可能促进人的发展、生活质量的发展。把数学和生活整合成课程,那将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生命质量的发展,最终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之前,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在城市郊区,见识不广,经验较少。如何贴近生活学数学、用数学呢?
精心备课之后,我是这样来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后我用课件向学生演示转动的风车,直行的火车,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后,大胆放手,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站起来,以小组为单位,用肢体动作来演示“旋转”与“平移”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学生们积极探讨、主动实践,在体验、感悟中灵活地掌握了知识点。还有的学生利用教室内的有限资源列举出了生动贴切的例子,如旋转现象有:打开或关闭教室的窗子(老式玻璃窗),另一个学生随即补充到自己家里的窗子开关却是平移(铝合金门窗),同样是开关窗子,却因窗子的结构不同,竟然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方式。还有的同学发现了在黑板上朝同一个方向擦黑板是平移的精彩结论,同学们的思想像插上了翅膀,飞出了教室,飞到了操场上、升降旗的旗杆上,飞到了银行、宾馆的感应门旁……
三、升华语言中的数学资源
数学是优雅的思维体操,数学语言是思维体操的有效外显。高质量的思维再加上高质量的语言表述会让数学学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人的思维千差万别,往往是成在思维败在思维,思维的差异性就成了宝贵的资源。怎样提升思维的质量?在思维外显的语言中去扑捉、去引领、去提升。有的老师漠视数学语言的思维外显作用,把语言表述看成是语文的看家本领,其实不然,把数学思维严密性的养成和语言表述准确性的提升整合成课程足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的进步、乃至人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在个性思维中培植个性化的数学语言,既是对他人“责任田”的负责,也是对自家“责任田”的呵护,更是在学科教学中对生命质量的敬畏与关爱。
学生个性化的数学语言多数情况下带有朦胧、甚至是孩子味的科学表述,要逐步加以引领,最终达到科学、准确、规范、生动、有趣。当学生的回答有偏差甚至是错误时,千万不要用“错了,坐下”或者“不对,谁再来”这样生硬的语言来对待他们的发现,或者脸上带出愤怒的否定表情,这样会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跑打死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失去“科学发现”的安全感。只有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才能真正开展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比如在学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名老师和26名学生一起去春游划船,每船限坐8人,问至少要租几条船?还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位平时数学课表现不太积极的学生第一个高高的举起了手。我一阵高兴,从讲台上三步并作两步的来到他身边,只见他的本子上写着:
3+26=29(人)
29÷8=3(条)……5(人)
答:至少要租3条船。
哎!又在我刚刚强调的地方出错了。就在这时,其他同学也做完此题纷纷举起了手。两个念头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是批评他刚才听课不认真还是鼓励引导他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说:“今天你的表现真不错,第一个做完举手回答,只是思考的还不够全面,请你再好好想一想,好吗?”结果他很快就补充完整了3+1=4(条)。并且我发现在以后的数学课上,该生都表现得很积极,并且回答问题越来越好。
让我们用心在问题中探究数学,到生活中活化数学,在语言中锤炼数学,通过挖掘数学资源,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