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

时间:2024-05-10

贾建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并非是写—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美地演示出来,在这样的预设之下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演员,同时他也强迫着学生成为了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演员。这样的预设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那么如何有效地预设呢?

一、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一位教师在上《紫藤萝瀑布》一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教师深情配上导语:同学们,当你面对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菊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紫藤萝,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目的美丽,有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以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就这样,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切题的导语预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欲望,为文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预设学生的“已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下是《不朽的失眠》的课例片段: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外的文章,题目是《不朽的失眠》,这是一篇小说,是以《枫桥夜泊》的四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为背景,细致地描写了诗人当时的心理的文章。那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诗的作者是张继。

师:对,你们还知道他是什么时代的人吗?谁能介绍一下?

生:张继是唐代的诗人。

师:好。谁能来背诵这首诗给大家听?

生:《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学生背诵得很有感情)。

师:背诵得很好,这首诗是你们很早的时候就学过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生:这首诗是写在一个秋天的半夜,一艘客船停泊在枫桥附近的岸边,半夜里由于月亮的时隐时现,惊动了树上的乌鸦,乌鸦不停地叫着,江上的渔火还在闪闪烁烁,此时的作者寂寞不能入眠,听着不远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更增加了几分愁思。

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巧失眠》这篇文章,看一看他是如何来评价张继以及他的作品的。……张继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前,然而本文作者张晓风以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的感悟,张开想象的翅膀,跨越千年的时空,寻求与张继感情上的共鸣,更挖掘出了千百年来众多失意者的共同心声。

《怀朽的失眠》是一篇小说,是以《枫桥夜泊》的四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为背景,细致地描写了诗人当时的心理的文章。那么,学生要想真正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枫桥夜泊》诗作者以及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都是学生先备的知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情等这些背景知识是学好这篇小说的基础,而这些知识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早已储备。因此,在课的开始,教师就做了以上三个问题的预设,意在激活学生的“已知”,为学生学习本文奠定基础,扫清障碍。

三、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教师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各种情境,多估计各种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一年级的《小小竹排江中游》,课上,老师请小朋友找出乘着竹排看到的两岸的景物,一学生找出了“顺水流”,似乎这样的状况没有在这位老师的课前预设中,因此她有些不知所措了,混乱之中竟然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顺水流”的意思,也没有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不是景物。到了后面课堂学习中又出现了没有预设的情况,当老师问及“鱼米乡”是什么意思时,学生误把此“乡”理解成彼“香”了,而教师似乎也料知不及,匆匆过场,没有纠正错误。出现上述情况,都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理解还不透彻,还不能充分地以学生为本,不能为学生提供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

当然,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进发新思想、新创意。”因此,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生成的“美丽感悟”还必须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否则,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驭,更谈不上课堂的动态推进,“生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因此,“预设”和“生成”原本一家,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