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勤思好问的习惯

时间:2024-05-10

黄招治

课程标准中提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概括为: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要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直接给学生说学习数学要勤思好问,可能由于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勤思好问,而难以收到教师期待的效果。但是如果老师把这一要求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要求,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激疑启思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探究“250×(

)乘积的末尾共有3个O。”到底有哪几个数符合条件,满足要求?”我让小朋友们四人一组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探究思考。然后每个小组轮流汇报。总共整理出如下9个算式:

250×4=1000;

(250×4)×2=250×(4×2)=250×8=2000;

(250×4)×3=250×(4×5)=250×12=3000;

(250×4)×4=250×(4×4)=250×16=4000;

(250×4)×5=250×(4×5)=250×20=5000;

(250×4)×6=250×(4×6)=250×24=6000;

(250×4)×7=250×(4×7)=250×28=7000;

(250×4)×8=250×(4×8)=250×32=8000;

(250×4)×9=250×(4×9)=250×36=9000。

但还有一个学生说还有一个算式:(250×4)×1 0=250×(4×10)=250×40=1 0000,马上有同学举手否定说不符合题意。因为它乘积的末尾有4个O,而题目要求“乘积的末尾共有5个O。”如果题目改成“乘积的末尾至少有3个O”就可以了。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探究过程中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我又顺势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如果两个数相乘乘积的末尾要有两个0,这两个数必须具备什么特征?”整堂课教师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经常利用激疑启思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做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歌谣激趣法

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歌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如解应用题儿歌: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先看求什么,再去找条件;合理列算式,仔细来计算;—题求多解,单位莫遗忘;结果要验算,最后写答案。又如面积儿歌:长度一条线,面积一大片;长度进率十,面积进率百。朗朗上口的儿歌,更能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因为儿歌,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概念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三、操作感知法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操作活中感知学习。新课标提出,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后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重点。认识几分之一既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又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和起始课。课堂上我~i-I-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评比作业分本子活动。根据小朋友完成《同步》情况把作业分成三等进行奖励。并且根据作业等级进行座位安排,小组合作。作业评A等的小朋友每人奖励一包美术纸;作业评B等的小朋友每两人奖励一包美术纸;作业评c等的小朋友每三人奖励一包美术纸;同学在愉悦的“分本子”氛围中唤醒对“平均分”含义的感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通过把一包美术纸平均分给两名同学,为学生设置好学习的“挫折点”,让学生在挫折中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使其达到学习的积极状态。学生每人得到“半本”,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讨论。一半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表示呢?引入了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整个活动结构紧凑,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享。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和分数的意义,为以后学习分数其他部分知识打下基础。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情感得到升华,活动效果显著。

四、要求细化法

要求学生上课时要边听边看边想,阅读数学课本时边读边思,作业时要边做边想;引导学生全面地、细致地、一丝不苟地观察题、式、图,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抓住关键,提示规律;特别要注意培养求异思维,强调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从书本中、演示中或反省错例中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注意纠正个别学生的思维情性,改变他们一味依赖老师、家长、同学或单纯靠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等不良习惯。

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要认真听取、分析别人的意见;而且要多动脑筋,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然后再想—想,把弄明白的道理讲给教师和同学们听。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习惯培养的阶段性,又要注意习惯培养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勤思好问,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与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