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甘志霞 唐满跃
国际低碳标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应对
◎甘志霞 唐满跃
近年来,以碳关税、碳标签为代表的国际低碳标准逐渐对我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到企业转型以及国计民生。本文在分析国际低碳标准现状基础上,深入剖析国际低碳标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提出我国政府以及企业抓住国际低碳标准发展机遇的对策。
国际低碳标准;碳关税;碳标签
国际低碳标准涉及生存权与发展权、发展成本与发展空间的再调控和再配置,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外交博弈的新焦点。在过去的几年中,低碳标准在国际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并逐渐形成体系,比如GHG Protocol、ISO 14064和PAS 2050等[1]。除了碳排放管理标准,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争推的碳标签、征收的低碳税,将成为国际低碳标准的重要载体,也将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低碳标准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基于此,认清国际低碳标准形势,深入解析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积极探讨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挑战
(1)增加出口商品成本。我国出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能源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与发达国家在加工制造、生产工艺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出口产品的利润率也较低,企业短期内缺乏充足的资金去研发先进的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如果发达国家强制实施碳关税、碳标签等低碳标准制度,高额的碳关税、碳标签认证费用,引进新型低碳产品、技术和人才的费用,构建对产品碳足迹跟踪与检测机制的费用以及建立产品碳标签管理评价标准与实验数据库的费用等都会使我国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出口产品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将极大地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增加贸易摩擦。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世界上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国际低碳标准制度的实施尚缺乏完善的环境与协调机制,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其消费者对低碳产品需求偏好大,有能力出台高于国际低碳标准的国家标准。我国技术水平低,生产的产品普遍碳足迹较高,而节能环保型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引进与采用又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因此,国际低碳标准可能被某些国家或商家用来提高技术贸易壁垒,发展成为贸易保护的有力工具,导致更多的贸易摩擦。
(3)加重税收负担。虽然世界范围内碳关税尚未真正付诸实施,但未来个别国家仍有单边考虑征收的可能。倘若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纺织品、机电产品与化工产品等我国大量出口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都会成为碳关税的征税对象。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如果国际低碳标准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的产品可能会面临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会因此下降21%[2]。除了对产业发展造成的直接影响,国际低碳标准还会对我国的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等各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机遇
(1)为我国企业带来商机。低附加值的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与传统的同类商品相比,加注碳标签的商品会得到更多的青睐,带来更高的利润。如国际市场上,一件标注碳足迹标签的T恤价格比没有标注碳标签的同类商品高出两倍以上。对我国服装纺织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服装企业愿意标注碳标签;40%的企业认为低碳标准会带来新商机[3]。在不久的将来,低碳产品会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
(2)碳排放市场潜力大。国际低碳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意识。除了价格和品质,产品的碳排放量将成为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一件商品的重要指标,低碳标准的影响进而会从消费环节传递到生产环节,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生产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或者关闭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或者通过科技与管理方式的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3)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运输是产品碳排放的主要环节,我国应以碳标签为契机,大力发展低碳运输。据统计资料显示,在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中,空运是产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碳足迹”是陆路运输的10倍,海洋运输的50倍[4]。海运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运输方式,目前我国的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海运船队规模居世界第四,因此,“碳标签”制度的实施为我国海运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发展绿色航运,实现低碳国际物流。
1.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1)加快构建我国的低碳标准制度。一方面,彰显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诚意;另一方面,防止发达国家以我国低碳标准制度不健全为由,强制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贸易壁垒。
一是建立碳标签制度和认证机构。要破除碳标签制度形成的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与国际贸易合作伙伴在国际低碳标准领域的合作,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在构建碳标签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熟悉国外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国际标准。本着科学、规范的原则,在国内成立权威的碳足迹认证机构,对国内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全程监控,制定合理的碳排放标准和核算方案,完善碳标签的设计,独立地完成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平等参与竞争。
二是尽早建立碳标签预警机制。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未来成立的碳标签管理机构,应熟知国际上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新动态,跟进国外有关碳标签制度的信息收集工作,完善碳标签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企业,努力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快构建我国碳标签预警机制。
三是开征碳排放税,构建绿色政策法规体系。开征碳排放税,首先,可以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减少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普遍偏低而被一些发达国家频频施以反倾销的压力;其次,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带动经济增长。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立法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入和实施碳排放税,适当提高高排放企业的税负,减轻抑或免除低排放企业的税负,并结合碳排放交易等相关机制,使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走在世界前列。
四是充分发挥碳关税倒逼机制作用,加快构建低碳化社会进程。现在已有个别发达国家在某些特定领域开征碳关税,我国要积极发挥碳关税倒逼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努力增强我国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应借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节能减排资金和技术的契机,构建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新机制,对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低碳标准,使我国重点领域、行业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开展环境外交,争取气候谈判话语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贸易政策通常是多边贸易协商的结果,我国若想在国际低碳标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取得胜利,一是在参与气候谈判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发展中国家“生存性碳排放”有别于发达国家“奢侈性碳排放”的事实,双方在国际碳减排领域承担的是“共同的”但“有区别的”减排义务。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就气候与经济贸易的复杂关系及应对策略,我国应阐明自己的立场,并适时借助国际谈判的协调机制来解决二者的冲突。二是积极主动参与气候谈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作为,成为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者,积极参与制订气候领域的相关规则。一方面,要防止发达国家利用气候环境问题来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注重调整和改善气候环境关系,以大国的姿态承担我国应该承担的减排义务,从被动承诺转变为主动自愿减排,把国际低碳标准制度发展成为我国长期崛起的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截至目前,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并不承担具有法定约束力的碳减排义务,但作为全球排放大国之一,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作为碳减排实践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经济主体,我国企业要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1)正确地理解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是正视自身面临的各种挑战,如国际低碳标准的约束、能源原料供应方面经营成本上升的风险、低碳产品市场竞争风险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等。二是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树立低碳发展的意识,识别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积极采取措施规避现行以及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法规(如碳排放强度约束、碳税或者能源税),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碳生产率,降低营运成本,增加企业在低碳产品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声誉与绿色品牌价值。
(2)努力构建与完善温室气体核算管理体系。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尚未纳入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所以我国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管理方面没有太多经验[5]。不过,“十一五”节能减排的实践为我国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环境监测统计核算以及能源数据统计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企业可以借鉴之前的经验,并结合国际低碳标准的管理规范要求,努力构建和完善温室气体核算管理体系。
(3)依托现有低碳标准,积极发展企业层次温室气体减排管理路线图。有一定的能源和环境统计数据基础的企业,可以参考现行碳排放标准尝试发展温室气体减排管理路线图。如近期内,以ISO 14064-1和GHG Protocol等标准为基础,加快构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做好碳信息披露的基础准备;中期内,依据PAS 2050、ISO 14067和GHG Protocol等标准来量化产品碳足迹,做好评价企业价值链的碳排放管理绩效的技术储备;远期目标应当为实现碳中和。温室气体实质性减排主要的标准基础可参考ISO 14064-2和PAS 2060等。
(4)推进企业产品供应链以及企业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建设。为了提高企业产品低碳竞争力和企业的绿色品牌价值,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借鉴国际知名企业践行碳标准的经验,追踪企业产品供应链乃至企业价值链的碳管理绩效,进而指导自身的采购决策和销售决策等。企业应当鼓励供应商及时披露温室气体的排放信息,对碳排放绩效进行客观评价,并与供应商通力合作,积极开展最佳碳排放实践经验分享、挖掘碳减排潜力以及遴选成本有效的碳减排方案等活动,从而降低企业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风险,推动更多的关联企业加入碳减排行动中。
[1][5]冯相昭. 国际碳标准发展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上海质量,2011,(7):46-49.
[2]吴秀铭. 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经济师,2011,(6):56-57.
[3][4]方虹,张睿洋,周晶. 碳标签制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产权导刊,2013,(5):21-24.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F11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9.016 ■ 编辑:田佳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