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忠宏
加快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王忠宏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下行、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整个经济增长包括制造业增长表现为地区、行业、企业与就业人群四个分化。如有些重工业地区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行业发展出现分化,重化工行业急剧下滑,而高新技术行业增长迅速,相应地有些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但有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速度加快,与之相伴的就是就业人群的分化特点日益显现。尤其是2013年以来,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比重连续四年超过工业。如何看待制造业比重下降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目的、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对提升中国制造信心,激励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人士投身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并因此明确五大基本方针:
创新驱动。由于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持续,产业发展必须实现创新驱动,加强研发、专利、商标、设计、复杂劳动力和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中的主要作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新要素增长战略指出,发达国家主要是靠知识资本,强调无形资产投入,制订能够更好支持“轻资产”企业创新的政策。应当看到,我国的创新能力虽有所提高,但是80%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以及绝大部分高端和数控机床系统仍然依赖进口。研发投入方面,2015年我国工业研发经费超过一万亿元,但是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0.98%。而德国工业企业的研发强度达到3.0%,差距很大。
质量为先。质量和效率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两大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品质量还有一定差距。美国制造业的强大主要得益于先进管理方式和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广。德国工业4.0不仅是一种制造,实际上也是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在管理方式方面有所行动。
绿色发展。包括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即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全部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少,也包括如何形成绿色导向的商业模式,加强对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改造,强化政府监管能力建设,增强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形成全社会绿色发展的自觉性。
结构优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定位问题,还包括地区层面要形成错位分工,东部地区定位在高端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定位在加工制造环节,形成互补关系,并有与之相应的就业问题。根据测算,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后短期内可能导致17%的就业下降,而到2020年则有可能增加,其中40%的新增就业岗位来自智能制造。最终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目前还无法预测,这对我国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人才为本。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转变,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结构的变化,也是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也是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我国将出现人才缺口问题,在信息技术、机器人和新型轨道交通等领域,人才缺口更大。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社党委书记)
10.13561/j.cnki.zggqgl.2017.08.001 编辑:张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