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海鹰
《唐诗中的植物》的三位作者打通各自精专领域,根据植物的形态、文化和情味提供了一条链接古代大师与今人内心世界的自然生命线。书中那些平日可见的植物,牵连了很多通识,寄托了很多念想,会突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感。人间好颜色,草木有本心。愿这本书让大人静心安稳,让少年带着盎然的兴致在植物中找到知识与生命的底色。
——中央电视台前导演、海外中文大语文教育创始人黄珊珊
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在本套书中都生动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还通过科研与科普工作者的严谨解说,受众在学习或品味大唐诗意之余,还学习了鲜活灵动的自然知识,这对于青少年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皆有助益。另外本书乃传统印刷、新型音频与视频的融合发行,也走在了多媒体出版的前列。借用当今比较流行的词,这是一套“斜杠”跨界之作,令人大開眼界。
——澳门大学传播系教授、博导李小勤
深深刻有人类印记的自然,是人类实践和情感的载体及见证。一风一物,一花一树皆是彼时和此时的生命灵性。唐诗、宋词、古画中的自然实则也是人的志趣,是德性、是情感、是伟大的梦境、是充满意味的生生世界。
“妙造自然”文化科普书系将人文和科学有机贯通,在名篇佳作中发现自然超以象外的神趣,在科学解读中注释妙香远溢的生命情态,对于读者来说,是一场天真活泼又充满灵性的文化之旅。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于隽
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挖掘科学素材,将文化与科普结合起来创作是一个新鲜的想法,一般看来,文化和科普是不同的领域,文理也有着十分鲜明的学科特征,融合在一本书中很有难度。“妙造自然”系列却在做这种尝试,而且效果很好。
《唐诗中的植物》是该系列的第一本。科普的部分,从植物学角度评价,准确度非常高;从植物分类上看,没有任何错误;其他相关科普内容也都翔实无误。本书依据诗词中提到的植物名称、形态、生态环境,以及诗人创作背景等信息,加以发掘、分析、方方面面的考证,推测出结论,这种方法是有趣的、结论是准确的。
科普要求准确,因为科普是常识性的东西,人们容易留下印象,传播广泛,因此更不能出错误。一旦出错,将伴随很多人一生。科普不能深奥,深奥了就谈不上科普,而成为专著了,现在这个深度正好合适。
我们当中的不少人,或在学习,或因爱好,对古诗里的植物,读到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一带而过。要么一知半解,要么似是而非,要么始终误解,这都很正常,毕竟大家不是植物学专业的。但这终究是一种缺失,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了解正确的植物和生态学知识。如果是学生读者,一下子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受益终生;如果是爱好者,也可以弥补知识缺陷或纠正错误概念。
当读过这本书的人再次走进自然,看到相应的植物和生态环境时,就会联想起从书里学到的知识,留下清晰深刻、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印象,从而对自然的认识更加亲切深入,敦促大家发自内心地保护自然生态。就这一点而言,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部分,我也都一一读过。有些原本我并不知道或者了解的不深入、不准确的知识,也从这些篇章里学习了。
我认为,本书的读者,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地区,只要是中文使用者,只要喜欢古诗,通过阅读此书,就会对诗中提到的植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既读了好诗,又了解了诗中提到的植物,真是一桩佳事。本书的出版,在传承和弘扬古典文化精髓,提升读者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考方式等方面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