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这四本书,是通往植物世界的秘密之门

时间:2024-05-10

繁亦可

植物堪称人类最亲密的伙伴,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身边,以至于很多人对它们熟视无睹。但是,你真的熟悉植物吗?可曾想过,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比你想象的更为亲密。而有了人类参与的植物世界,则更加玄妙有趣、绚烂多彩,吸引着诸多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的目光,让他们写出了诸多关于植物的经典著作。

本文推荐的四本图书《植物塑造的人类史》《餐桌植物简史》《杂草的故事》《怎样观察一棵树》,便是从不角度出发,对不同植物的观察、研究,堪称通往植物世界的四扇秘密之门。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植物在人类史中发挥大作用

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吴军在今年4月刚出版的新书《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中给出这样的回答: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绿色植物身上。

作为“玉米实验室”的创始人、“科学松鼠会”的成员、科普知识节目《植物有话说》的主创,史军近年来一直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一个全新的植物世界,著有《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等植物科普书。

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便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

这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

人类身体、文化、社会的演化是完全随机的过程,还是有着必然的趋势?答案就在那些经常被忽略的绿色植物身上——人类的直立行走是为了更好的采摘果实;人类用火主要是为了化解植物毒素;人类的彩色视觉形成源于分辨果实的需要;食物的加工是植物逼迫人类做出的重大革新;小麦和水稻促使人类定居;人类肤色转变这件事,背后的导演竟然是以小麦为首的粮食作物;文字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统计粮食数量的需要;植物促成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甚至人類的审美情趣也由植物塑造……

本书破译着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关乎文明演进的密码,并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进行颠覆性重构——达尔文的理论,根本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我们喜欢吃酥脆的食物,是人类祖先喜欢吃植物叶片和昆虫的外壳的演化记忆;考拉喜欢的桉树叶居然是有毒的;人们喜欢吃热乎饭,只是为了提升摄取能量的效率;香料的流行是为了抗疟原虫;苹果最初主要用于酿酒;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是植物设定好的;烟草推动了人类对病毒的认识;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

另外,本书还精选了中外珍藏古籍中的百幅精美彩色植物赏鉴图片,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可以说,这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既有专业深度,又有科普广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案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植物王国,以及这个“王国”中的重要角色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餐桌植物简史》:植物走上餐桌的冷知识大全

《餐桌植物简史》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蔬果、谷物和香料的栽培与演变,这本书涉及到的植物种类非常多,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很多种植物。

该书作者约翰·沃伦教授在研究千里光属植物(一类杂草,其拉丁名的意思是普通的老男人)的繁殖系统之后,取得了一个博士学位。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播种野燕麦——虽然他从未完全明白野燕麦的起源。他曾作为遗传学者受聘于特立尼达西印度大学的国际可可基因库。最近,他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话题,如外源基因逃逸到醋栗的野外居群后产生的生态影响、为什么花儿在微风中摇曳、毛茛属的额外花瓣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关于草地年龄的信息。沃伦现在是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生物环境与农村科学研究所的教导主任。在那里,他一边讲授农业环境保护,一边享受着种植和食用各种水果和蔬菜的过程。

地球上现存的植物可能超过40万种,然而现实中被人类驯化并作为日常食物的植物仅仅只有200种左右,我们人体所需的一半以上的热量和蛋白质仅来自于三种栽培植物:玉米、水稻和小麦;世界各地早期农耕文明中的先民,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大植物家族作为日常饮食之选。为什么我们把小麦、大米、土豆作为主食?为什么我们要栽培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木薯?为什么我们常吃的坚果是杏仁而不是橡子?为什么兰花有两万多种,人类的食谱却只选择了香荚兰?人类在起初的时候,到底是怎样决定,才选择了现在的这些植物作为我们食谱中的重要成员。

回答上述问题,都要从这些栽培植物的起源说起。《餐桌植物简史》这本书正揭示了这些野生植物是如何走上我们的餐桌的。

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关于餐桌植物的时空穿越之旅,揭秘这些蔬果、谷物和香料令人大跌眼镜的原貌和风味,再现它们与人类漫长互动中的那些恩怨情仇。

原来,人类与这些栽培植物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于农业生产中的杂交育种工作,而是与古代先民的生活、世界各地的习俗、宗教传说故事以及近代以来的殖民地扩张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息息相关。

这些故事生动精彩地讲述了日常餐桌植物的起源,深挖历史,有趣有料,让人停不下来。而且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用来在马桶上翻阅也是极好的。

在说到瓜类时,作者这样写:营养价值方面,瓜类和谷类、豆类也存在差异,除了提供一点维生素和纤维外,瓜类就没啥能给我们了。照此说来,词典编纂者塞缪尔?约翰逊讲过的一句话还挺有道理的“:黄瓜应该被仔细切成片,拌上辣椒和醋,然后扔出去,因为它一无是处。”然而,在长期干旱的地区,瓜类却是无价之宝,因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鲜果肉。在卡拉哈里沙漠这样的不毛之地——西瓜的故乡,瓜类便是干净安全的饮用水的一个重要来源。

说到禾草植物时,作者这样写:几种毫不相干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禾草已被驯化成人类的主要粮食。有一些因素促使它们成为优秀的潜在作物。首先,多数禾草为年生植物,人类可以每年收割它们,接着在刚刚犁过的田地上重新播种。其次,与大部分植物不同,禾草不依靠化学毒素抵御害虫,而是利用叶片粗糙的富含二氧化硅的锯齿边缘部署了物理防御装备,所以我们丝毫不怕吃禾草中毒。再者,能量富足的禾草种子又干又硬,可存放较长时间,或者在丰收和歉收的地区之间进行交易。最后,一些禾本科作物,如玉米、高梁、甘蔗和苔麸都演化出了一条名为C4的高效光合作用途径。这套改良版代谢方式使它们的产量比C3植物高得多,尤其是在干旱或营养贫瘠的条件下。

C4、C3是指在光合作用生化途径中,产生的第一个分子的碳原子个数。在我们已知的植物种类里,只有3%采取了C4光合作用途径,但它们固定的碳量却占陆地植物固碳总量的30%。因此,C4植物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大约650万年前,C4禾草才变得丰富多彩,并走遍世界各地的平原和热带稀树草原,这多亏了它们能够经受住大型哺乳动物的啃食。之后,这条优越的C4光合作用途径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应地,全球气温也下降了。

书中的这些故事有历史知识、有生物技术,每个故事都短小精悍,有趣有料。如果能够认真地把这些小故事一个一个吃透,相信你在和朋友一起聚餐的时候,一定会成为餐桌上的博物学家,不仅可以吃得有味道,还可以吃得有文化。

《杂草的故事》:为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

你对杂草的定义是什么。这定义,就是杂草背后的文化故事。我们如何、为何将何处的植物定性为不受欢迎的杂草,正是我们不断探寻如何界定自然与文化、野生与驯养的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些界限的聪明与宽容程度,将决定这个星球上大部分绿色植物的角色。

杂草是某种类型的植物还是一种人类的思维?它们是生物品种还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为何存在?如果没有它们,世界将会怎样?理查德·梅比在书中讲述了在人类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四处流浪的杂草是如何被定义、被诠释、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对待,又是如何冲破文明的边界并影响人类对自然的看法。

理查德·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中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立足英国本土的杂草变迁史,却勾勒出全球化视野中一幅包罗万象的野生植物迁徙和狂欢的图景。

在书中作者写到,由于全球贸易的发展,一类全新的杂草正向全世界散播。独脚金是一种美丽的寄生植物,在原产地肯尼亚,它的花朵被用来铺洒在迎接贵客的道路上。1956年它来到了美国东部,在这里它使成千上万英亩农田颗粒无收。作为一种林地花园的观赏性灌木,虎杖在维多利亚时代被引入英国。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我们只顾着欣赏它精致的花柱和雅致的枝叶,直到现在才发现它是英国最危险的入侵植物。如今想要把伦敦东区奥运会场馆区域的虎杖清理干净,据估算所需的资金为7000万英镑。在这些植物从美景变成杂草的过程中,它們自身没有任何改变,改变的只是所处的地点。

仅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所谓“杂草”的矛盾性和多变性。一个地方的观赏性植物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成了可怕的入侵物种。几个世纪前还是粮食或药物的植物,现在却可能从云端跌入谷底,变成森林中的不速之客。而把杂草改造为食物、孩子的玩具或文化符号也并不困难。藜就是一种经历了所有这些文化变迁的植物。这种植物最初长在海岸边,后来成了新石器时代农夫常用的堆肥原料,之后因为它的种子油分很足,尽管并不是理想的作物,人们还是选择它进行了种植。再后来,由于人们口味的转变,它成了遭人厌嫌的有害植物,因为它会妨害甜菜等作物的生长(有讽刺意味的是,藜与甜菜同属于藜科),直到成为现代饲料之后它才又挽回了一点地位。

我们习惯性地将杂草定义为入侵者,但准确来说它们也是一个地方传承与遗产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祖传之物,是一个历经岁月的基因库,与这个基因库相比,我们的房屋建筑都是昙花一现。杂草碍我事的时候我依旧会拔掉它们,但这只是一种随性的破坏,其中还带着我们对它们的敬意,而且我们常常因为心头浮现的浪漫情绪而手下留情。由杂草生发的那种怀旧感,也反映了一个人一生与它们熟稔了多久。它们总在一年中的同一时间出现,每一年都会出现,像那些你巴不得他们住得更远些的唠叨的亲戚。它们是草做的时钟和沙漏。对一个园丁而言,顽固守时可能是它们最恶劣的品质,但这也是一种让人心安的提醒,告诉你生活还在继续。

杂草是我们硬要把自然世界拆成野生与驯养两部分所造成的结果。它们是边界的打破者,无归属的少数派,它们提醒着我们,生活不可能那样整洁光鲜、一尘不染。它们能让我们再次学会如何在自然的边界上生存。

《怎样观察一棵树》: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水青冈的枝条?

一棵树,即使你不知道别人如何称呼它,也完全有可能熟知它的一切——通过树皮、叶片、姿态、花朵、果实和许多其他特征,知道名字则可以帮助你将所见组织成语言,并传达给他人。

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怎样观察一棵树》便邀读者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常见的树木,并关注一些罕见却易于观察的树木特征。作者将定期细致观察树木的收获娓娓道来,清晰地列举了改进观察方法的策略,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树木微妙而常被忽略的细节构造。书中对美国白栎、荷花玉兰、北美乔松、北美鹅掌楸等10种常见树木的深入描摹会让你感受到许多小小的震动,重新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该书作者南茜·罗斯·胡格大半生都与树木为邻,并坚持记录树木,了解树木,将对户外的热爱与对文字的热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该书配图的罗伯特·卢埃林从事树木与风景拍摄四十余年,其作品曾展出于各大艺术展览,已出版摄影作品三十多本。

作者在书中这样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我的任务就是在植物学家和普通树木爱好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走出家门,去探寻我们所观察的那些树木的现象,因为照片里那些精彩绝伦的东西,只有去户外欣赏才能见到一个完整的体系,再加上四周映衬的风景,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而且真正的乐趣,就在于发现这些自然现象的过程。

博物学最核心的一个词是“观察”,《怎样观察一棵树》便试图教给读者怎么在日常生活中用博物学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歌德的这句话印在了《怎样观察一棵树》其中一章的首页上。“观察”是这部书的一切——两位作者分别用文字和影像,带着读者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最常见的树木,关注那些微妙却常被忽略的细节构造与特征,在这些琐细而深入的描摹中,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与力量的颤动。

细致观察树木的最大收获,是学会如何欣赏树木的生命力。因为树木比较高大,而且纹丝不动,因此人们会觉得像在看纪念碑一般——震撼但缺乏生气。我们看重树木缓慢而不屈的生长,把它们当作坚韧和耐力的象征,但缓慢、渐进的生长几乎无法观察,因此也就难以感受树木的生命本质。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当你看到迅速膨大的苞芽、花朵、果实和其他比树干生长速度快的部位时,当注意到树木这些确凿的生命迹象时,肯定不止一次想要惊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