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书,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时间:2024-05-10

健康地、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

为什么提出这个命题?在我看来,这正是当下中国年轻人,包括在座的各位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生活在当下,我们会发现,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不仅是穷人,而且包括富人,不仅是老年人,而且包括年轻人,甚至小孩子,都在埋怨:活得太累,活得没意思。

对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

什么叫合理地做人?什么叫快乐地、有意义地活着?这背后关乎如何处理人和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鲁迅对这个问题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就是说当每个人都感知到个体,人群就近乎于彻底觉悟了,此句强调个体的自由觉醒是社会觉醒的前提。

鲁迅的第二句话是:“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个真正博大的人,能感觉到自己和他人和社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不能够只是咀嚼自己小小的悲欢。把个人的悲欢看作是整个世界,就违背了人的社会性。

鲁迅提出的价值观、伦理观,叫做“自他两利”,追求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平衡。那么如何实践?我的观点是“静悄悄地变革,从读书开始”。很多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不满、感到累、感到没意思却无力改变,于是就产生了焦躁、发牢骚、怨愤的现象,成了愤青,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困境。

走出这样的困境,我的建议是,第一不要发牢骚,第二不要等待,要行动起来,从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人的存在开始。比如说,在这个物质享乐消费的社会里边,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当许多人奉行极端利己主义,我们这一群人尝试着利己利他……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但我强调静悄悄,别对抗,不张扬,低调说话,别大声嚷嚷“哎呀你们不合理呀”,不要摆出一副愤青的姿态。而且我们要相信一点,我们的追求,剛开始很孤独,但我们追求的“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是最符合人性的,对于根本的人性,要充满信任和自信,我们做得好,就会对周围产生影响,像滚雪球一样逐渐扩大。

静悄悄地改变,从读书开始

静悄悄地改变从哪里开始?从读书开始,这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提倡和接触的。

读书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我有两个理由:第一,快乐、健康、有意义地活着,关乎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关乎我们的信仰问题。这问题的解决不能凭空想,需要知识和历史资源作为背景,世界观的解决和寻找,前提是在历史上寻找精神资源,这就需要读书。在我看来,全世界的文明历史就是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人在不断寻找合理价值观和幸福观的过程,寻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全部集中在书本里,特别是经典著作里。所以首先读经典,作为解决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的基础。

第二,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最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非常快乐。中国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可能有假,但是书中自有意义这句话无假,且是人类文明积淀的那种意义,所以读书可以延伸我们的精神空间、生命空间。

我常说,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任何人,从孔夫子到普希金,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见孔子,打开《论语》就可见了,不想见,合上就走了,这何等快乐!何等幸福!此时不读,更待何时!这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说的读书的意义。

从在座的角度说,大学是人生中最好的读书的时光。我经常和大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你们自命为大学生,但是,你们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吗?我看很多人没想过,糊糊涂涂当大学生,还自以为傲。我有两句话,第一,大学不同于中学,它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中学你不独立,听家长、老师支配。第二,大学不同于工作以后,因为你们的任务是准备为社会服务,不要求你直接为社会服务,你有足够的时间,但却没太多的事务缠身。

要读书,还要用眼睛读世界这本书

怎么读书,鲁迅的建议非常重要。

第一,大学时可以看看本学科以外的书及课外的书。学理科的可看看文科的书;学文科的可看看科技的书。我们现在是知识社会,人的职业也会不断变换,安全稳定会很难,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的学习能力。你的知识结构越合理,你就越能适应职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就是鲁迅的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要为趣味而读书。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兴趣的读书。读书应该是非功利的、快乐的、为乐趣的。应试教育的最大罪恶就是把快乐读书变成功利的读书。实际上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第三,鲁迅提倡一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方式。读书方式可分为“正襟危坐”的读书,还有随便翻翻的读书。随便翻翻也是一种比较,比如不要只读正史,还要读野史,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原貌。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几本经典不妨细读,其余的可不求甚解。中国人学文学,要读《论语》、《孟子》、老庄的书,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还有唐诗,那是中国青春期时代的诗歌,还有《红楼梦》、鲁迅,还有《楚辞》、《史记》、苏东坡……这些都是基本的经典,对于这些要逐字逐句,其余的书泛泛而读,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读多了你就会发现,你会找到你想读的书。

最后鲁迅提议,倘若只看书,变成书橱,没有自己。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完书还要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这一本活书。

(本文摘自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图书《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有删节。)

图书简介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收录了钱理群先生近年来对大学生、研究生和热心青年志愿者的精彩讲演,是一部写给青年的书,准确地说,是写给那些正在创造与追求社会进步和人生意义的青年的书。

这些讲演既着眼于青年成长、成熟、成为时代精英所需要的材质、训练和应注意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美好人生所需要的家庭建设、学校教育、社会秩序、体制和文化传统。作者以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精密观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精深研究和对理想的瞩望,直面真问题,提出真见解,视野广阔,正心培本,处处闪烁着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受关注的人文学者之一,亦是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名列首位。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周作人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我的精神自传》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