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美术设计课怎样由课内走向课外

时间:2024-05-10

徐海

《美术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解 ‘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设计课因其特点较受学生欢迎,如何让设计收获更好的效果呢?我尝试了在美术设计课堂内外加强趣味性探索。

一、课堂激趣,提升设计兴趣

课堂教学是我们进行美育的主体,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堂环节是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的关键:

(一)课题引入的趣味性

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通过分析发现,学习新内容时导入越有趣味,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就越明显,教学效果也非常好。记得一次外校培训老师来我校听《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这课时,执教老师先让同学们看一段从网络上搜集来的对各种生活中厨具打击表演的视频。热闹的演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引导学生观察表演材料是用了哪些各种生活用品时,本课的联想也就由此展开。对于设计课,不光可以从声、光、电、游戏等方法进行引入,还可以用设计成果直接来吸引学生眼球。如:我在上《有趣的蛋壳造型》一课时,我先左手出示一个鸡蛋,再右手出示一个鸡蛋壳做出来的猪八戒,学生们一看可高兴了。不仅知道了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而且有了急于体验成功的冲动。

(二)材料使用的趣味性

罗丹说:“人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于多种不同材料的构思,把随处可见的物品,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意义,变废为宝,变旧为美。丰富多彩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兴趣,他们在感受各种材料特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比如在《巧用对称形》一课,同学们在了解了对称形的特点和如何制作对称图案后,我选择用宣纸来完成作品,完成后的作品再让学生们进行渲染花纹,因为前面已经多次学习过有关对称形的课,这次采用新的表达方式,大家跃跃欲试、充满实践的期待。再如:《装饰柱》一课,我是分小组完成作品,课前布置小组准备不同的材料,上课后给每个小组提出要求,自己组带的材料适合表达什么主题?每一组有一次可以和别的组换一次材料的机会。可乐瓶、羽毛、扣子……因为材料准备的丰富,经过小组讨论,最后在作品展示中,有用麻绳表现原始感的图腾柱,有用卡纸呈现立体现代装饰柱气派、时尚的。因为材料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征非常明显,无论是小组评述还是相互欣赏都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兴趣。

科技的发展也使表现作品的材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在外出学习中还看到有的老师将制作的好的纸质作品,用喷枪把它们喷上金色,作品立刻耳目一新,金属的华丽、坚硬感觉跃然而出,质感十足。无论是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都连连称赞。随着科技的不断前进,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各种材料为美术设计课所用,为学生上好课做准备。

(三)设计意识的趣味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设计无处不在,包罗万象,但小学阶段,对设计基础的学习,教师应注意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唤醒其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低年级学生喜欢盲从,平时表现好的同学的作品在他们的心里就是最好的。到了高年级,学生又开始不好意思表达出和别人或者书不同的想法,怕被别人笑话。所以我在引导和评述的时候,多用“有趣”这个词,当“有趣”作为潜意识后,学生的作品往往也会别出心裁。贺卡不仅是传达温馨的祝福,也是一种开心的传递。如何能让收到的人更开心呢?我在教学《立体贺卡》这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贺卡的外形,文字字体的选择进行设计:苹果形和长方形你觉得哪个更有趣?黑体乐字和变成笑脸的乐字你觉得哪个更有趣?当设计意识中多了一份有趣后,呈现的作品就会变得鲜活起来。

(四)作品展示的趣味性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的作品既是教学成果,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设计课的作业形式丰富,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我把学生动手制作的作品、收集的设计图片、创作过程的构思草图等都展示在教室,使学生的美术活动空间更为鲜活,为学生创造一个“设计无处不在”的教学环境资源。多种形式展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创新思绪,而且能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弘扬他们的个性。比如《豆腐美食》一课,豆腐是本地的特产,餐桌上的美味,用橡皮泥制作的豆腐美食形状各异、色彩缤纷,我以聚餐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分组摆放,让学生们分别来点菜,谈一谈为什么点这盘?色彩和造型上有什么特点?大概是什么口味?同学们踊跃又开心的评论,被点到的同学也充满了自豪感。再比如:我们观模过本市老师教授的《各种各样的鞋》一课,在作品完成后,老师配上动感十足的音乐,以走秀台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鞋,诸如此类的展示,不仅增强学生艺术表现的自信,还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课外拓展,全面提高设计观念

在人们不断的求创新,求发展的今天,美术课早已不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会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对设计的理解:

(一)利用“互联网+”拓展学生视野

在去年网络上最热的搜索词条中就有“互联网+”,社会中任何一个行业都利用它的迅速、便捷、覆盖面大的优势进行发展创新,如何利用好它为美术设计课服务呢?我在杂志中了解到一些老师用社交网络促进美术教育,根据我校的情况,我进行了尝试:我首先为一些热爱美术学习的同学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将设计课中需要用的资料进行共享。再利用平台发布教学任务,让家长帮助一起准备材料。特别是一些需要提前处理的材料,我以微课的形式发布在平台上;学生们活动的图片,我随时在平台上进行播放;课后的一些作品不易保存,比如,时间久了,橡皮泥制作的作品容易干裂、脱落,树叶贴画容易风化,黑板示范或者学生互动的作品也只能短暂存在。我把它们展览在微信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广搜资料,对自己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欣赏、改进,这样,无形中丰富了设计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设计视野。

有了互联网评价板块更是生动了许多,除了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又听到了家长的声音,以及美术教育同行的建议,延伸了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美术的趣味性也从学校带到了校外。小小的微信平台让学生们更有展示和发展的空间。有了校园的网站,班级的QQ群这些网络媒介的支持,使美术教学成为无界的课堂。

(二)开拓校本课程 提升设计内涵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侧重于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源于学生身边的当地美术资源中选择有趣味性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比如我校开展的“放飞梦想,DIY风筝节”中有一项是让学生在风筝上设计图案,无论是讨论适合纹样还是绘画工具的选择,学生们都是兴趣盎然。当在活动中我拿出实物风筝,学生们立刻欢呼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他们个个都想把自己的风筝设计的新颖漂亮被老师选上。再有:我校为足球实验学校,每学期都有年级和班级的足球比赛,利用这样的机会,我以《我是球迷》为设计内容,比赛前,我让本班的非运动员观看一些运动场上观众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装扮,同时了解有些图案的意义,让同学们知道,当观众也是有意义的,有文化的。最后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和希望,到本班正式比赛的时候把自己也简单的装扮一下去为球员们加油,这样的活动不仅让美术课充满着情趣,也让足球赛气氛更加火爆了。

(三)提供实践机会 激发参与意识

小学生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对于学习美术的热情和明确美术的主题性作用起到重要的作用。美术设计类活动的开展,更加明了学习设计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在我校的“科技艺术节”中,我们开展了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机器人;在学生春游的时候,将设计好的“爱护花草”的标牌放在山路两边的适合位置;在年、班级的“周周演”中,学生集体设计的海报张贴在演播大厅的门口;在区里“爱水日”活动中,学生们也将设计的宣传画送去比赛;特别是我校在开展“读书艺术节”活动时,征集学生对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我们把选中的设计作品,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出来:会徽制作成标志挂牌,吉祥物被制作成卡通头饰和服装,由小朋友穿着,在活动期间进行宣传。这样的活动参与非常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以生活为出发点,以活动为提升点,积极促进了学生对于美术设计的欲望。增强了学生参与设计的意识。

设计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设计与生活、技术、市场、消费、艺术等方面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设计学习不但充分体现了美术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且也最能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特点。小学设计教育的目的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设计的关系,并应用于生活中。因此我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的加强设计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从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用设计创造新的生活,以达到将生活方式不断推向完善的设计最终目的。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 安徽淮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