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画“说”空间

时间:2024-05-10

蔡海波

当前,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可否认现在有部分中小学对美术教学工作还不够重视,还认为美术课是副课,特别是升学压力重的初中学校,没有把美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位置,不把美术看作对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甚至认为美育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十多年来,特别是当今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形势下,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美术课,我们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新的课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让美术课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呢?美术教师空间的相应转换已日益迫切:

一、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已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即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美术老师应该多琢磨一下教师的作用,完整地去了解教育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到所从事的美术教育、教学的情境之中,把“面向全体”的基础美术教育和“呈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有机地联系起来,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引子”,探索其实际效应,这样才能更为广泛地进行美术课程的改革。

1、 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性发展。比如湘版教材七年级《画家笔下的质感》这一课有一个作学习活动“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表现某个物体的质感”。这个要求就显得非常笼统,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绘画基础的个别差异而进行分类别的布置作业,而不是布置统一的作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将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杜威曾说:“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互相作用过程之势。”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现有条件出发,摸索规律,走出困境,找到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尽到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在教学中以朋友身份,真诚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位同学,面对一个绘画基础薄弱或是不喜欢画画的学生,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暗示的动作,一个期望的眼神或者俯下身来为他改几笔画,有时比任何形式的口头教育更加能让学生接受,教师身份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关怀和信任,否则就会产生厌恶和抵触的情感。

3、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

在课堂巡回辅导中应该善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对美术素质好的学生要求有所创新,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的学生鼓励进一步提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绘画基础薄弱的以鼓励为主。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不断地使用鼓励的语言,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这样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创造、实践的愿望,同时有利于他们自信心的提高。所以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作者都会给予肯定,并且在教学中时常问自己:“我的教学产生了鼓励的效果了吗?我鼓励学生去尝试了吗?”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美术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培养。在作者所教的班级里有些学生以前对美术的兴趣一点都没有,作业态度极差甚至不交作业,而在教他们的一个学期以来,发觉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因为作者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要求他们画的多么多么的漂亮,而是把你的最好水平发挥出来就好了,画画的形式也比较自由,这样反而激起了许多学生潜在的对美术的新鲜感和创作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他们,善待他们,鼓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更好地发挥个性特长。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奠定学生扎实的双基

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他的知识水平必须能在各个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在使用教材时结合各科的特点给人多才多艺的感觉。如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推销的不仅是她的商品而且还有她个人魅力,那么作为美术教师更是如此了。美术作为一门技能学科,有着它的特殊性,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第三课《画说空间》时,特地准备了一些介绍军用战斗机的三面图等资料以加深学生对多视角和立体构成的印象,本以为只有男生才对飞机感兴趣,在课后通过课代表才知道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对这一事例抱有很大兴趣,从而解决了这一课学生对空间这一抽象思维的理解。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当然有些知识可以提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教师必须要提前充分的准备。这说明学生不欢迎只限于教材的教师,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有足够的人格魅力、知识渊博、喜欢也善于和学生交流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在如今社会,大量的新发现充实着整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如潮水般涌现,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具备与其他学科“串联”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笔者在美术课上经常会用一些其他学科的术语,也会和其他学科结合上课。七年级有一课《让图表说话》,笔者把学生都带到电脑教室,和电脑老师一起教他们如何利用电脑制作美妙的图表。学生们惊叹美术课竟然能和电脑课一起上。这既是一种探索,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相邻学科,在教学中应用能因材施教,既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挖掘他的潜能,既能针对全班,又可以照顾个别,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三、注重教学艺术,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他们整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着教师满腔热情滔滔不绝地讲课,不是作业就是考试,学生完全成了被动的接受器,他们渴望主动,希望自主性地发挥。教师要主动的把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多分给学生使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多留些给学生处理解决,教师做好组织、设计、指导和点拨,主导者要让贤于主体者。在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七年级上册的《画画你我他》这一课,其中有了解人物头部的形状特征和五官表情特征,是一堂知识技能要求颇高的课程,按以往的经验,上这样的技能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了,讲完了知识与技能,接下去画画(作业)的模式学生已感觉到死气沉沉。因此,在这一基础之上,在上这一堂课时,我不急于给学生讲授课程内容,而是走进去,走入学生的中间,邀请班上脸型比较有代表性特征的同学品尝已准备好的酸甜苦辣四味,请学生记住瞬间的表情变化,随后请学生谈谈四位同学头型有何特点。由于课堂一开始就多了一份互动交流,学生也记住了同学的四种表情变化,于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在黑板上以线描画的形式表现喜、怒、哀、乐四种表情,座位下的同学也没闲着,凭着自己的印象描绘出刚才同学的表情,比比谁更妙笔生花。在降低难度的教程中学生发挥得很不错。

教育家第思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会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在学生的造型过程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同时让学生走上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他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玩的过程中知识更为完善,而此时教师的空间也更为广阔。

(余姚市子陵中学 浙江宁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