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带动情绪情感积极参与,与音乐产生互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音乐不单是享受,更是素质的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找对兴趣点,以点带面,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氛围;审美情趣;音乐欣赏
作者简介:朱江月(1994.10-),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音乐是情感的抒发,在音乐的世界里,人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高低之分,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音乐表现力是指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的能力。同样一首曲子,有的人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的情绪共呼吸,产生共情,而有的人表现得无动于衷,这就是各人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的不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最佳时期,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培养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音乐课程的价值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不但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向真善美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该如何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学生的乐感在于长时间的音乐熏陶和慢慢培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比如播放音乐时,请学生闭上眼睛专注聆聽,用心体会乐曲想要表达的意境;或者通过提问让学生体会曲调中或忧伤、或赞美、或怀念的韵味;或者让学生随着旋律打拍子,做韵律活动,用肢体语言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音乐学习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优秀的音乐欣赏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能达到高度完美统一,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众能产生情感共鸣。有些作品含有耐人回味的韵味,有的作品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使听众通过音乐欣赏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能够带给学生思想与情感的震撼,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进一步提高。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茉莉花》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学生静静聆听音乐旋律,感受乐曲的优美温婉,加上适时的图片与视频展现茉莉花的花朵静静开放,采茶女在山间穿梭,学生对江南水乡的美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在分段欣赏时,教师请学生继续倾听,学习分辨乐曲中各种民族乐器的声音,说说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情感。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价值观一直贯穿于音乐欣赏的整个过程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能让学生对音乐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悟音乐情感,获得思想升华。
二、创设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学生的音乐兴趣需要培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带动情绪情感积极地参与,与音乐产生互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创设音乐氛围,鼓励个性表演
学生都有表现欲望,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表现音乐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比如在《金孔雀轻轻跳》中,教师在教室张贴云南风情的图片,播放傣族音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良好的民族音乐环境激发了学生对傣族音乐探索的兴趣。接着,教师播放歌曲旋律,并模仿孔雀翩翩起舞,双手举起做冠形,右手上举略弯曲做孔雀样。学生一下子就猜出了是孔雀。教师优美的舞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一边跟着音乐哼唱歌曲,一边创造性地想象孔雀的各种动态,如孔雀喝水、孔雀开屏、孔雀鹤立、孔雀跳舞等。学生在模仿中学习音乐,用歌声和肢体语言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情感,在良好的音乐氛围中进一步感知傣族音乐的特点。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还创设了音乐舞台,请学生自由组合到舞台上表演。学生三两结对,合作表演,有独唱伴舞的,有小组合唱的,也有器乐演奏与舞蹈结合的。良好的音乐氛围,同一题材不同艺术形式的演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满足了学生的音乐表现需求,使学生的精神上得到满足,对音乐保持持续长久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对音乐积极探索学习的习惯。
(二)激活音乐细胞,保护学习热情
倾听是前提,思考是基础,领悟是关键。对于音乐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含义。同一首音乐,一开始学生的理解或许不到位,但是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音乐作品核心,与作者的情绪情感逐渐融合。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会对学习音乐更加感兴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保持下去。
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但包括审美价值,而且包括教育价值。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美好,心中会升起美好的愿望与情感,会对生活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激情。歌唱活动、舞蹈活动等能让人保持心情愉快,更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培养创造才能,鼓励仿编与创编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音乐在于对生活的感悟,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教师要有意识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与音乐的互动中迸发灵感,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一)多种形式的仿编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比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小伞花》中,孩子们学习了歌曲之后,对其中的同学之情、友爱之情很是向往,萌发了创作的冲动。有的孩子这样创编歌词:“北风吹,雪花飘,一把小雨伞,开在头顶上,挡住风,挡住雪,六只小脚丫,奋力往回跑。”有的孩子不是仿编歌词,而是仿编歌曲旋律,将《小伞花》的旋律适当改编,加入时尚元素,使得旋律更加活泼欢快,具有童稚趣味。对于学生的仿编活动,教师要做的是适当指导。不同学生的音乐基础不一样,仿编效果也不一样。教师要做学生音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多鼓励表扬,让学生在尝试创作中扬起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殿堂里尽情畅游,萌发创作的种子。
(二)兴趣支撑下的创编
音乐创编不是简单地哼哼唱唱,而是要根据音乐主旋律,有针对性地对歌词、节奏、旋律、动作表演等进行创编,通过多种形式的创编表演,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比如在《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孩子们根据音乐内容,边演唱歌曲,边积极地做各种舞剑动作,表现出女子的飒爽风姿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又如在《乌鸦和狐狸》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在学习歌曲后,积极地分角色进行演唱活动,有的扮演狐狸,有的扮演乌鸦,在第二乐段用变化音、下滑音准确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创造性地将狐狸的语态、表情等表现得惟妙惟肖。创编活动是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灵感迸发的外部表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编的机会,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爱音乐,更爱生活。
四、日常音乐渗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人会追寻美好事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不仅能舒缓学生情绪,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为下一步的紧张学习做好准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音乐,让音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通过升国旗仪式,感受进行曲的激昂
在每周一早晨,学校有升国旗仪式。在升国旗仪式中,孩子们聆听着庄严的国歌,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热血澎湃。接着,在“国旗下讲话”活动中,各班开展多种多样的谈话活动:有的班级组织孩子进行“红歌连唱”,用嘹亮的歌声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有的班级组织孩子们进行“红色故事大家讲”,用抑扬顿挫的童音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有的班级组织器乐演奏活动,大家吹奏《浏阳河》《红色娘子军》等歌曲,用音乐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通过民歌学习,感受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
中国地大物博,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歌舞,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小学音乐教材中也有许多民族歌曲,教师要带领孩子们欣赏民族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各民族音乐的不同。比如,在《茉莉花》中感受江苏民歌的婉转、流畅、优美;在《金孔雀轻轻跳》中感受傣族音乐的风格,看图谱学习四二拍的节奏,寻找规律,看视频学习孔雀指,学习孔雀开屏的优美舞姿,并跟着音乐旋律翩翩起舞;在《草原小姐妹》中欣賞蒙古音乐,齐唱歌曲,跟着音乐模仿骑马、放羊等动作,自由自在地边歌边舞。多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的瑰宝,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感受多民族文化特色,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中,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和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培养民族精神。
(三)利用节日音乐,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有悠久的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的还有相应的音乐歌曲流传。比如中秋佳节,人们习惯于吃月饼,赏月亮。《爷爷为我打月饼》又名《八月十五月儿圆》,孩子们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老红军爷爷与小朋友之间的浓浓亲情。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分角色扮演爷爷和小朋友,相互之间你关心我,我关心你,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元宵节有闹花灯的习俗,在《大家来看灯》歌曲中,孩子们不但认识了金鱼灯、青蛙灯、兔子灯、荷花灯等各种各样的花灯,了解了上元节的来历,而且在快乐活泼的音乐声中,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花灯的艺术造型,获得了身心上的愉悦感。
(四)利用各种戏曲,宣传传统文化
戏曲是中国的文化特色。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戏曲的特色,知道中国的主要戏曲,感受戏曲带来的传统文化冲击,激发其爱国热情。比如《谁说女子不如男》有豫剧特色,孩子们欣赏河南方言,用激昂奔放的声音演绎歌曲;又如在《说唱脸谱》中,孩子们认识京剧,学唱京剧歌曲,了解相应的脸谱分别代表的历史人物,感受京剧旋律的音乐美,欣赏京剧脸谱的艺术美,培养热爱戏曲艺术的情感。
此外,在晨间运动中,活泼的音乐响起,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哼唱歌曲。教师要有意识地播放学生熟悉的音乐或者添加时下流行的健康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翩翩起舞,既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身心。在课间活动中,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歌曲,节奏明快,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排解负面情绪。在其他课余时间,播放集体舞音乐,鼓励学生一起跳“圆圈舞”“铃儿响叮当”等,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感受到集体音乐游戏的快乐。
五、寻找音乐兴趣点,以点带面促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作品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关注不同的民族音乐特色,在特色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比如在音乐《敲起我的小木鼓》中,学生对打击乐器敲鼓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用鼓声完美表现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音符。
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音乐不单是享受,而且是素质的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找对兴趣点,以点带面,有效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听听、唱唱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进行仿编与创编,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羽.小学游戏性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2]申光健.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