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旨在糅合灌输性与启发性两种教学方法。文章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为例,提出了“重视灌输性教学,联系实际深耕文本;结合启发性教学,营造民主教学氛围;灌输与启发并重,抽象知识形象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中山市市级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落实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2020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梅芳(1983.01-),女,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旭日初级中学,初中政治一级教师。
***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指明了方向。
灌输性教学不等同填鸭式教学,是把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启发性教学是通过案例、情境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那么,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如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笔者尝试把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对此问题的一些愚见。
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特征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处理好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只重灌输性,忽视启发性。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知识较多且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单纯地灌输,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第二,只重启发性,忽视灌输性。部编版教材的活动设计多,启发性强,如果教师没把握好,容易忽视对知识的灌输,同样难以达到真正意义的启发。第三,灌輸性与启发性没有相统一。教师对知识内容讲不透,教学就没有达到灌输性的效果;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启发性的教育功能也会落空。
二、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彰显学科特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学生因自身条件限制,无法自发形成符合教育目的的知识内容,必须要通过教师的灌输架构起知识体系。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在灌输理论的同时进行启发性教育,把灌输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培养学科思维,引领价值方向
初中生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反之,如果片面强调灌输,缺乏启发性教育,会演变成填鸭式教学。教师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发挥正确价值的引领作用。
(三)创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果
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旨在糅合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使学科知识不单单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创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教师有效的反馈,使教师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形式的开拓等,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
三、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灌输性教学,联系实际深耕文本
灌输指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要把灌输与填鸭式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对于灌输的理解不在于“灌”字本身,而是在于“灌”字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课程内容,把握好需要灌输的文本知识,把学科知识“灌”于学生,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对于“民族团结”这一块知识,学生的认识比较少,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举实例、活动等形式灌输相关的知识。首先,通过对“家”的甲骨文的理解,学生初步了解了本框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教师所要灌输的知识。其次,结合案例、图例等,形象直观地把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以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等相关学科知识灌输给学生。再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小结本框知识(如图1),加强了对本框知识的灌输,也是对本框知识的整合与梳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科思维。
(二)结合启发性教学,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启发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不是枯燥无味地掌握知识,而是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愉悦地学习知识。结合“促进民族团结”一课,笔者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启发性教学的。
1.精选教学案例
根据本框知识选取不同类型的事例,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让学生明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笔者引用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学习相关知识。
2.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课程标准要求等,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不同层次、不同指向的问题,以便开展教学活动。例如,为突破本框难点,笔者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党和国家为巩固民族团结,在新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为相联系,在实际生活中自觉承担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分析,积极思考,引发思维碰撞,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营造了民主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启发的效果。
(三)灌输与启发并重,抽象知识形象具体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灌输与启发并重,化抽象的学科知识为形象具体。学生在灌启相结合下掌握学科知识,不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式地消化,真正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效果。
在讲授“促进民族团结”时,笔者将具体的事例(以新疆的发展为副线索)穿插于本课知识灌输中(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索),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本来离学生比较远的知识拉近,让学生更直观、更直接地掌握,达到了灌输与启发的效果。
综上所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彰显学科特征,引领价值导向,提高课堂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笔者从深耕文本、民主氛围、学科知识等方面探索了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继续不断探索提高灌输艺术、增强启发效果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许敏.利用问题导向坚持宪法意识教育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11):12.
[2]王诗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20.
[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