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10

吴平 郑国忠

【摘要】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很多劳动主题的内容,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中学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水平的稳步提升。文章围绕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吴平(1978.10-),女,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郑国忠(1968.09-),男,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一、引言

从字面意思来看,劳动教育就是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新时代中学教育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强调要将劳动教育设置为必修课程,而且要将劳动教育有機融入其他课程中。思政课是中学教育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劳动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将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劳动教育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身心成长与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根据党和国家对中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发挥学科优势,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劳动教育的融入,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全面提升中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劳动素养。

二、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本来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虽然“劳”暂时性缺位,但是并不代表劳动教育不重要。现阶段教育教学强调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际上为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是相得益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学科课程,融入劳动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促进中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与增强

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利于中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与增强,进而促进学生担当精神的形成与强化。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是学校中的一员,是社会中的一员,要对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事务富有责任感。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经历想做、能做、会做这三个环节后,收获劳动的喜悦,从而坚持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的理念。

(二)有助于学生意志力的磨炼

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情更具有难度,这对学生的自律性及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劳动实践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家庭中积极开展家务劳动实践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刚开始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耐烦、退缩等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会转变自己对做家务这件事的认识,将做家务变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坚持,有助于其日后更加坚毅地做事情。

(三)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劳动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协调与平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有些学生家长因工作原因,下班时间比较晚,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来查阅一些简单饭菜的制作方法,为辛苦工作的父母做好美味可口的晚饭。家长品尝菜肴,对学生进行夸赞,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四)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新时代中学的劳动教育需要把握育人导向。当前社会上的劳动价值观存在异化现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劳动观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中学思政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价值观进行了科学阐释。从哲学的视角分析,劳动不仅能够创造人自身,而且能创造历史,创造世界。在劳动教育的渗透下,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方式合乎正义,能消除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从本质上看,思政课和劳动教育课有共同的目标和原则,即教育与劳动结合,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等内在价值。因此,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现阶段中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分析

(一)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深受家庭生活的影响

如今,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十分缺乏自主劳动的实践机会,严重缺乏生活劳动教育与生活劳动实践。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家长普遍认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并没有关注学生在劳动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劳动教育的环境中,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素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十分不利,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劳动观念。

(二)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中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效果与学校课程的设置有关,也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关。教育部门针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中学生每周至少接受一个课时的劳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停留在应对上级检查的层面,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育的问题,对中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在校内能参与的劳动主要是打扫本班教室的卫生,缺少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这就对其劳动观念的正确建立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情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上都与劳动教育有很大关联。从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力推广,但是各学校对于升学率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降低,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说教的方式来渗透劳动教育,这样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教育中,由于劳动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教师仅仅凭借说教,难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师生之间进行语言沟通及思维碰撞的机会并不多,导致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及道德素养,同时关注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教师要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现阶段,大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内容,通过说教的方式开展教学,这对于学生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五、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鉴于现阶段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模式单一、劳动实践教学少等现象,根据党和国家对中学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在中学思政课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强化中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研究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发现,教材内容强调道德实践与情感体验,对中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内容,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同时对学生的生命经历、个人体验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在开展教学前要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在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要有效落实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劳动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联系,认识理解劳动的价值,还要从具体行动上理解劳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程度。

比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课,第3页的“探究与分享”板块呈现了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教师要借助小华所写的日记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同时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第7页的“探究与分享”板块,要求学生在结合图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日常吃的食物、用的学习用品以及穿的衣服等都是如何生产而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过劳动创造才能得到,强化学生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第8页的“探究与分享”板块要求学生结合图片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亲社会行为应如何养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体验、研学旅行来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板块,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而且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加以关注与强调,借助教材中隐含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来积极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提高中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促使学生将情感升华到实际行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确保劳动教育有效渗透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二)对教材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与增强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时,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劳动意识的树立。在深入研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后发现,教材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筛选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借助网络优势来搜集更多优质的课外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让家更美好”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你会主动做家务吗?”“你都会做哪些家务?”“你有什么做家务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做家务有助于家庭和谐,体会做家务的美好与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

又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国家的发展到底与谁有关,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做什么,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成就今天,实干创造未来。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要热爱劳动,更要养成尊敬劳动者、向劳模学习的素养。

(三)丰富劳动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尊重、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形成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可以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同时促进自身劳动能力的强化与提高。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来促进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授“让家更美好”时,可以为学生布置做家务的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将学生做家务的视频上传至班级交流群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辛苦、乐趣,进而对劳动产生尊重、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修剪指甲、洗头、洗脚等,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擦洗玩具等。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了自身的劳动实践能力。学生在不同的劳动实践环境中开展劳动,更能促进自身劳动意识的养成和劳动能力的提高。

(四)完善课程教学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与其他教育相比,目前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受重视程度不高,经常被当作口号喊出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考核方面也被弱化。只有将劳动教育纳入考评体系,才能提高各方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动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应当增加劳动素养在思政课考评体系中的比重,在考核思政课成绩时,要适当增加劳动相关知识的考查比例。思政課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综合评价的全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如实记录学生的劳动次数、劳动态度与劳动成果,将学生劳动教育考核结果加入学生素质档案中,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参考指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教师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中学思政课中,将劳动理论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客观教育规律,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筛选、整合教学资源,寻找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的劳动教育内容,并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通过劳动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骆凤娴.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21(05):137-138.

[2]朱晓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依据和意义[J].新课程研究,2021(01):40-41.

[3]付祥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4]王小玉,刘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亲和力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15-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