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语文思维”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议题。文章在探明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思维”的认识误区的基础上,阐明了“语文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价值,并提出了“语文思维”建构及培养的基本策略,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思维;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杨晓红(1980.11-),女,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受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思想的影响,语文的思维性被弱化,被边缘化,甚至被忽略,致使语文教学质量徘徊不前。事实上,大量的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差,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述能力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语文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缺少思维深度与广度、缺乏思维转化与内化的语文教学是低层次、表面化、任务化的语文教学,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目标要求“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可见,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有序发展和有效提升,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语文思维”认识误区
在语文学界,对于“语文思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见,导致人们对“语文思维”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
(一)将“语文思维”等同于“思维”
信息论认为,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很显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新输入信息”应该是语文信息,比如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和说明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征与内容。语文信息具有语文学科特征,这就要求语文思维要“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思维,而不能像数学、物理、哲学、历史等学科一样思维。因此,在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语文思维”标准的情况下,将语文思维放在思维范畴内,致使语文思维的范畴被无限地放大,造成了语文思维培养的目标不明,任务不清,内容混乱。如,语文教师往往认为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这无疑是对语文思维的泛化与误判。形象思维虽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是语言符号的运用与形象思维是不同的,它是语言符号在思维与语言规则基础上的“意义”建构。用“形象思维”对语言课程贴标签,本身就是对“语言本质”的误解。所以说,语文思维是一个学科概念,不应将“语文思维”等同于“思维”,更不能将任何思维强加于语文教学中。
(二)将“思维应用”等同于“思维培养”
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在众多关于语文思维培养的论述中明显存在将“思维应用”等同于“思维培养”的严重现象。比如,某位教师在教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时,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思维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诗中作者使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意象展现乡村生活的日常景象。”然后激发学生用想象思维找出诗中其他反映这种田园风光的意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狗吠”“鸡鸣”等意象。在这一教学实例中,看不到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其实质是将“思维应用”等同于“思维培养”,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上来。很显然,将“思维应用”等同于“思维培养”,致使学生思维原地踏步,根本无法达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课标要求,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语文思维的特征
简单地说,语文思维应该是最符合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思维认知方式和思维规律,具有独特性、本质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语文思维的独特性
语文思维有别于其他学科思维,具有独特性。首先,语文思维是针对语言文字、文本篇章的解读、鉴赏和重构等思维活动,明显有别于如物理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建立、形成和应用过程。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思维方式进行,否则就会偏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方向。其次,语文思维是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的思维方式。语文是基于汉语语言规则的运用,汉语是汉族人群所特有的逻辑思维的语言符号及应用。可以说,语文思维即汉语思维是汉族人群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语言符号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特性。
(二)语文思维的本质性
语文思维是具有语言“特质”的思维而并非涵盖所有的思维,具有本质性。那么语文思维的特质在哪里?首先,语文思维不是都为形象思维而主要应是抽象思维。一直以来,由于受语文是“形象符号”与“语言工具”认识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而依据符号学理论,“语言符号就是心理活动的产物,也是人心理活动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符号是在思维与语言规则基础上的意义建构,其本质属于抽象思维而非完全是形象思维。其次,从语言的运用角度而言,与人交流沟通需要对沟通对象的语言进行判断,理解其目的、用意甚至情态。这显然是无法运用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是要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因此,语文思维的本质特征应该是抽象思维,当然不能完全排除运用形象思维。
(三)语文思维的发展性
人类的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语言的发展性决定了语文思维的发展性。一方面,本民族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内容和途径发生了变化,因此语文思维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大交流、大融合,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断扩大,促进了汉语语言要素的不断扩大与丰富,进而对语文思维产生影响。语文思维的发展性要求语文教學必须着眼于语文素养的终身发展,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并关注学生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语文思维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教育基于人最有价值的作用体现,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层次和社会效能。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语文思维训练。”由于语文思维的独特性、本质性和发展性决定了语文思维教学的目标性、基础性和时代性,语文思维培养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将对塑造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及个性化语言等进行深度分析,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真正建立起语文思维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落实语文新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为此,语文教学要实现两个层面的语文思维培养目标:其一,促进学生多元化语文思维方式的建构,并使其得到有效发展,主要思维方式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其二,促进学生多维度语文思维品质的形成,并使其得到高层次提升,主要是语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三)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如前所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教育基于人最有价值的作用体现,语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不仅仅是对语文能力的提升,它能够广泛地作用于其他学科能力的形成,比如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够对学生学习数学、物理等产生积极影响,严密的辩证思维对学生学习政治、历史等产生积极作用。语文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形成适应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五、建构语文思维的教学策略
建构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一以贯之的教学任务。潘庆玉教授提出,要“让学生获得健全的思维训练和心智发展”,这是对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关注,凸显了语文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与“学”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语文思维教学就要适应和遵循语文思维的形成规律,什么样的思维就要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真正为建构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服务。
(一)运用形象思维教学
语文形象思维的对象不再是现实中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是已经经过作者抽象、加工之后的艺术性形象,如文本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等。学生通过对这些思维对象的联想与想象,可以丰富生活体验与语言表达,促进对事物形象的感知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例如,教师教授杜甫的《蜀相》时,对于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形象“碧草”“黄鹂”进行鉴赏分析,引导学生首先对诗歌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所营造的环境进行想象,构造出一幅画面,然后由“自”“空”两个字对“碧草”“黄鹂”形象的塑造展开联想,构想出另一幅“自春色”“空好音”的情景画面,从而让学生通过想象构造在还原诗歌形象的过程中建立起形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分析、概括、归纳、提炼文本形象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运用抽象思维教学
语文抽象思维强调的是运用语文知识和概念作出符合语言规律的判断,通过符合语言规律的判断进行合理想象与推理,从而实现对语文文本意义的建构与重塑。所以,语文抽象思维教学要强化概念、判断、推理三个方面的思维形式运用。
其一,强化概念的思维形式教学。概念本身就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比如运用语言环境概念对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含义进行解读,运用语言描写概念对文本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运用意象概念对诗词中的客观物象进行剖析等等。
其二,强化判断的思维形式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常要教会学生判断什么,如何判断。比如分析文本主旨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本标题、标志性语言、段落中心词等语言要素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其三,强化推理的思维形式教学。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比如在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一句中,诗人真的不认得‘天伦叙乐’的匾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进行推理思维:“‘我呆呆地看着’应该不是不认得。诗人不认得的不是匾上的‘天伦叙乐’,而是不认得自己所处的并非‘天伦叙乐’的环境。这可以得知:看似矛盾的叙述中,其实更加烘托出诗人对保姆的眷念之情。”
(三)运用逻辑思维教学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通过逻辑思维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对语言表达与理解的正误作出判别,从而运用口语或书面的形式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认识。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如通过词义辨析、句式分析、词语造句等开展逻辑思维训练,还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布局、谋篇分析以及判断教会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并有计划、有目标地在写作中进行布局、谋篇的实践练习,从而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四)运用创造思维教学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思维可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创造思维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语文思维品质。需要注意的是,在创造思维训练中一定要克服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比如在平时的试卷讲评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寻找“标准答案”,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种模式下,形成思维定势。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展开发散思维,通过多维度、多视角分析得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聚敛思维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判断、推理,最终得出最优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有新意的答案进行肯定,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六、结语
语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师要将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第一要务,积极探索发展和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切实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髙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葉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6.
[3]李节.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周建设教授访谈[J].语文学习,2016(06):17-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