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弘扬汉字文化 传承汉字文明

时间:2024-05-10

胡笑梅

【摘要】文章从汉字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信息时代汉字标准化的现状,重申了汉字标准化的意义,提出了实施汉字标准化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汉字标准化;现状;意义;对策

在电脑全方位普及,互联网全球覆盖,几乎不需要纸笔书写的信息时代,反观我国的语言文字研究现状,语言的规范化,尤其是汉字标准化的问题却不容乐观,几乎被人们和社会忽略和遗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语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并一视同仁地为汉民族全体成员服务。但是,由于汉语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受到历史、地理、社会、民族、方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音近字、形近字、异体字、多音字很多,如果不对汉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仔细的整理,对其使用做出相对科学一致的规定,任由每一个人随心所欲地滥用繁体字,或者繁简字混用,或者乱用简化字和随便书写错别字,肯定会造成使用的混乱和不方便。

第二,主观上的不重视。

很多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平时马虎大意,看到别人书写不规范也习以为常,不可能像许多语言学家或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样有切肤之痛的忧虑。他们对汉字及使用规范性的认识不深、觉悟不高,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才使汉字的标准化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死胡同”,到了不得不重申汉字标准化意义的地步。

第三,不规范汉字的泛滥。

最近召开的《语言文字周报·小学生阅读周刊》创刊座谈会上,上海市一些语言文字专家和语文特级教师提出,目前在大、中、小学生中,汉语的规范使用被忽视,汉语中夹杂大量网络用语和英文的现象以及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对汉语汉文字的美丑和是否规范分辨不清。最典型的是在QQ软件等即时聊天app里随处可见的标点与文字杂糅、白字与简称混合,让语言学家大跌眼镜、让语文教师晕死、乍一看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

这种现象、这种态度、这类语言,破坏了祖国语言的规范和纯洁,造成民族语言的混乱和芜杂。所以,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在信息化的今天,更加重视汉字的标准化,充实和完善汉字标准化的内容,落实汉字标准化的对策,促进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保持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化。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体现国家文明程度。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国里,如果不注意文字书写的规范和标准,人人都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么会极大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使用严格意义上的统一、标准的汉字,一方面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因为汉字的标准化能够有力地推动全民族的文化教育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将涉及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因为一个文明、发达、富强的国家是无法容忍文字书写的混乱状态的。从本质上讲,文字的标准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国格与尊严的体现。

第二,有利于现代化建设。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带给我们大量增殖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在这样一个生活、学习、工作处处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除了经济与科技这两个强大后盾,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汉语言的规范化。要建成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信息社会,语言的规范化是不可或缺的。落实到教育领域,必须要求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而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又必须要求汉字的标准化。当今电脑网络非常普及,但在计算机的代码编制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万码奔腾”,如果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的代码编制,让汉字走向世界,离开了汉字部件和笔画形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人机交互性就无法体现,许多信息便无法正常交流与处理,现代化的机器便无法快速运转,现代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香港的安子介先生,从全新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著有《解开汉字之谜》(英文版),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所以,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汉字的标准化,它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当下十分迫切的一项工作。

第三,有利于汉字的学习与掌握。

汉字的数量多,形体复杂,有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并伴随大量的异体字,难认、难写、难学是必然的结果。加之历来统治阶级对平民文化教育的相对轻视,“文革”期间对文字使用的放任自流,“文革”后的語言文字政策急于求成,繁体字现象的遗留等历史原因,以及整个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不关心,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不厚实,国民文化素质不高,港台文化的影响和“识繁写简”的误导,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力,相关法令不健全等社会因素,还有个人崇拜、厚古薄今、求异、趋附、逆反等心理作用,造成了汉字使用的极度混乱。搞好汉字的标准化,不但方便国人对于汉字的学习与掌握,有利于国民教育的普及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有利于外国人对汉语汉字的学习,便于有志于汉语汉文化研究的外国友人将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汉字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如何有效解决汉字标准化问题呢?笔者以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娃娃抓起。

首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教师、编辑、记者和各类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士都要提高自身认识、觉悟和素质,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复旦、交大等高校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语言文字水平测试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驾驭能力远没有达到他们应该掌握的水平。专家们认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在教学中逐步加以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汉语的民族意识,自觉维护汉语和文字的纯洁和规范。全体教师都应以正确、认真的书写做学生的表率,并增强写字教学的趣味性。其次,注重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汉字识字、书写、规范化的教育教学。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明天就在他们手里。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盛则国盛。”青少年承担着汉语传承和发展之重任,提高他们的汉语和文字的运用能力,加强其语言文字的规范至关重要。

第二,法律监督。

目前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光靠宣传、教育是难以改变的,在全社会还不是很自觉的情况下,必须立法,只有靠法律的强制性才有可能改观。从历史上看,社会用字从来就是有法则治、无法则乱的。秦朝有“书同文”,新中国成立后有《漢语拼音方案》,现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能够贯彻落实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二字方针,并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对违反法规的人和单位采取一定的经济制裁措施,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社会用字逐步规范是指日可待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合乎规范的过程,汉字同样如此。只有在自觉理智的干预下,才能建立新的有序、合乎规范的状态。我国现在所设立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研究所,以及所公布的一系列有关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指令性文件和建设性意见等,都是对汉字使用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干预和管理。

第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解决汉字的标准化问题不是仅仅靠语文教师、学校或者语言学家就可以独当一面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精诚合作。家庭、社区、报刊、电台、电视等大众媒体都有责任、有义务为青少年提供规范的语言环境,营造良好的汉字标准化的氛围。唯有如此,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才会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熏陶和感染,使用汉字时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不习惯变为习惯。

第四,处理好几个原则。

理性原则与习性原则;约定俗成和习非成是原则;汉字标准化的准确、简洁 、优美原则。尤其要强调的是汉字标准化的准确性原则,即信息交流的双方对信息的理解要尽可能一致,在这个基础上才有所谓简洁性和优美性可言。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说,因为语言不是一种完全自然主义的现象,所以对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进行干预的人为“约定”作用是很重要的。当然这种人为的干预也要有一个“度”,不能太窄太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在不违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有时候也可以允许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存在。

第五,汉字考级。

据悉,上海市将采取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质量。例如要求小学毕业的学生必须通过写字一级,初中毕业生通过二级。而且还将把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方面。要求每一学科的教师都应通过一定级别的书法考试,否则将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笔者认为这种做法简单,易操作,效果明显,可以尝试全国范围内各个大、中、小学全面推广。

汉字是一门文化,也是一门艺术;汉字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精神。汉字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发展,取得地位,必须从推行汉字的标准化做起,从汉字的规范化做起,从每一天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让我们一起携手弘扬汉字文化,传承汉字文明吧!

【参考文献】

刘兴策.语言规范精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苏培成,尹斌庸.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陈璧耀.汉语规范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学院,2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