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郭斌
【摘要】文章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入手,在分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路径,希望能为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育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但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相似之处,而且体现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对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大众化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大范围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大众化教育模式已经开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职教育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对现有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二是经济知识时代的需要。信息传播模式、结构、方式、速度的深刻变革给高职院校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适应时代的能力,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为毕业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滞后
一是轻“创新”重“传承”。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仅通过验证式实训和学习来培训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对学生岗位技能培训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制约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是重视培养“专才”不重视培养“通才”。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专才”,院校过多关注培训学的生专业技能,尽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但因知识结构狭窄,很难实现知识延伸,在形势复杂的职场中难以做到灵活应变。
三是不重视“合作”强调“单干”。传统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合作是有效的生存之道,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具备合作能力。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是设置的专业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设置专业,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线状和条状的专业结构,这在经济发展转型期的背景下出现了专业设置和职业岗位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说,专业设置改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转型的速度,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盲目追求市场设置专业。高职院校開设新专业需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开展严格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结合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部分高职院校不结合自身实际盲目跟风,开设市场热门专业,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最终造成毕业生热门专业扎堆,增加就业难度。其次,由于市场形势多变,而教育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热门专业也往往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成为冷门专业。高职院校只是追求市场的做法较为片面,不注重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不能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
一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首先,很长时间以来,受学科型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教育已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所教授课程一直沿用普通本科的内容,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与专业课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占很小比重。其次,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设备的滞后,其教学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教学内容和实际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企业实际需求相挂钩,无法体现新知识、新科技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用于社会实践,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关起门来办学,“普教化”“本科化”现象普遍,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落后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讨论和有效的沟通。很多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较差,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但只是增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未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未发挥出新教学方式的应有作用。
(五)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师资力量相对较少,“双师”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目前,尽管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师数量显著增加,但还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需求。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占本专科教师总数的30.5%,而高职在校学生占到了全部高等教育的38.2%,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量和高职学生增长数量不同步。其次,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很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同时也对教师的实践培训和学习进修造成了影响,制约了现有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是目前高职教育评审职称的标准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使用同样的职称评定标准。主要以教师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定依据,该评审标准对于主要研究理论教学的普通高校教师来讲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可以说,在职称评定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不占优势,这也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得已放弃业务发展方向。
三是因体制原因,高职院校不容易引入“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的人事制度还不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很难为在职教师解决职称问题,也不能为从企业引进的人才解决教师身份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高职院校工作的人才不安于现状,高职院校要想再引进新的人才存在很多困难。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教职工而言,尽管工作较为稳定,但是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比,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四是缺少“双师”教师培训制度和高职教师入职标准。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着不同的任职要求。但现在,我国普通教育教师任职时要受到教师资格要求和制度的限制,而职业教育教师在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没有具体规定。其一,“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的要求和严格的制度规定其入门标准,这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直接影响。其二,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因缺乏制度而很难开展。
(六)评价模式单一
通常来说,评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是“特色”和“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和规范教育评估方面缺乏科学严格的法规保障。教育部门专项检查评估和业内人士互评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主要方式,但这种评估方式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乏独立评估部门,主观性强,评估主体单一,客观性不足等,而不容易突破传统教育评估的标准和观念很难体现院校间特色差异,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个性不鲜明。与此同时,因为缺少行业、企业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十分了解企业需求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导致人才培养方面很被动,很难根据企业需求迅速进行体制改进和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又因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由学校掌握,因此评价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路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尊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和创造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秉承的教育方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开展办学,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创造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也不是说任学生自由发展,放任不管,而是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积极做好指导性和引导性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前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把握教育规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实现就业为导向,深入进行调研,充分掌握市场需求。
二是专业设计要具有前瞻性,对主体专业进行适当调整。社会发展迅速,职业岗位也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新的岗位不断产生,旧的岗位不断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充满变化。因人才的培养具有滞后性,需要一定周期,所以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时要具有前瞻性,充分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应坚持“增减为辅,调整为主”的指导思想设置专业,从而使开设专业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
三是要开展特色教学,专业“宽窄并举”。设置的专业要拓宽覆盖面,实现“宽窄并举”,以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使其具有均衡的知识结构,能实现知识的更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是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引进专家参与决策。要在广泛听取专业意见的基础上开设专业,以杜绝在设置专业时“闭门造车”,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建立综合化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品德。所以,高职院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文科专业可适当地开设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课程,例如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理工科专业课增加一些社科、人文方面的课程。
(四)注重校企合作培养
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体制已经非常成熟,政府在宏观上进行有效调控,因此校企合作程度较高,效果很好。同时,企业、高等职业院校都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但在我国,企业并不认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原因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胜任企业工作,与实际生產操作需求不相适应。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要结合院校优势,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企业和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打造一个好的平台,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想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就必须要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存在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等众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师资建设,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改革,以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可采取让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实践、现场考察观摩、交流沟通等方式,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六)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周期性教学评价制度,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評估时,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最重要的一项依据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高职院校要对学校评估结果进行定期公布,做到评估结果透明化、公开化,高职院校也要结合自身条件和评估结果,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
二是开展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模式。人才质量和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渠道的。教育部门评估、学生自评、用人单位鉴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的三个指标,虽然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用人单位和社会最具发言权,但从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只有构建教育部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一起参与的评价机制,并且三者较好统一时,才可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最佳效果,真正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想提高教学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要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方.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5(12):237.
[2]王瑾.新形势下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7(10):12-14.
[3]何生玉.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7-8.
[4]傅彩虹.基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时代农机,2017(02):199.
[5]钟玲.试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考试改革[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4(31):144-145.
[6]王碗,吕莉敏.新形势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反思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41-45.
[7]柯轶凡.“海西”新形势下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9):31-32.
[8]戴毅.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为产教融合服务实践与研究——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3):25-26.
[9]潘晓娜.新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对策探究[J].职业技术,2017(08):28-30.
[10]朱玉梅.新形势下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职教,2016(02):5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